推进惠民救助致力阳光服务 ——前进中的西安市殡葬管理工作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经过全体殡葬职工的辛苦努力,西安市殡葬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发布后,西安市殡葬行业在坚定推进殡葬改革、全面推进惠民殡葬救助和不断提高殡葬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成果。“阳光殡葬”是2016年全市殡葬工作的主题,就是要求通过全行业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意识,用充满阳光的工作态度,把一个真实而充满阳光的西安殡葬行业展示在人们面前。下面就把市民比较关心的殡葬行业一些重要工作和进程介绍给大家,让全社会真正了解西安殡葬、真心理解西安殡葬、真诚支持西安殡葬。
全面推进中的
西安市公益性公墓建设
近年来,高价墓地使群众“死不起、葬不起”的问题屡屡发生。为切实解决群众“丧葬难”问题,作为惠民殡葬工程的重大举措,市政府于2012年9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殡葬改革和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始全面建设以骨灰堂为主要载体的公益性公墓。
三年多来,西安市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5年12月,西安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公益性骨灰堂28座,主要分布在城郊区县。2013年底沣东新城仙乐苑公益性骨灰堂投入使用,提供50000个骨灰格位;2015年底,国际港务区陆港纪念公园建成,可提供60000个骨灰格位。西安市公益性公墓建设,充分体现“生死共尊、环保为重”的理念,满足低碳、绿色、环保的要求,有效地推进了殡葬改革,方便群众骨灰集中存放和祭祀,同时节省大量土地,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阎良荆山公益性公墓突出了葬式改革特色,采用草坪葬和树葬两种葬式,设计穴位60000个,骨灰存放格位10000个,可满足全区50年安葬需求,直接节约土地3000多亩。他们通过宣传引导、安葬服务、价格优惠、环境保障等措施,让群众充分感受生态葬法的优越性,极大转变了百姓丧葬观念。
建设城乡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可从根本上解决居民骨灰安葬难问题,在减轻群众负担、节约殡葬用地、保护生态环境环境、倡导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2年12月,民政部在西安召开了16省市民政厅(局)长公益性骨灰堂经验推介会,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充分肯定了西安市的做法和成果。
目前,市民政局正在强化制度设计、保障公益性质前提下,有条件的区县推广建设公益性骨灰堂,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城乡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满足城乡居民安放骨灰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群众。
保障和改善民生
逐步扩大基本殡葬救助范围
殡葬救助是近来年西安市着重制定和开展的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2012年,西安市出台政策建立对困难群众实行殡葬救助制度,对困难群众进行基本殡葬救助,此项工作正式启动。
对困难群众实行殡葬救助,说到底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完善西安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减轻困难群众丧葬负担,充分发挥殡葬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
西安市殡葬救助的做法是:按照“公平、公正、公开、自愿申请”的原则,对具有本市户籍的城乡低保对象、按照国家现行规定享受定期抚恤补助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见义勇为牺牲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县(区)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允许火化证明的无名尸体、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城乡困难群众六类群众,对火化人员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进行救助。
具体救助程序为:救助对象死亡后火葬费用由其丧属或其他负责办理丧事的人员(即救助申请人)在殡葬机构先行支付。火葬救助金经逝者原户籍所在地区县民政部门审批后,在区县民政部门领取。
开展殡葬救助以来,西安市不断健全制度,加强对殡葬救助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截至2015年12月底,西安市共救助困难群众3057人,发放救助资金280万余元。
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民生工程,殡葬救助工作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众殡葬支出负担、为实现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做出了努力。通过殡葬惠民政策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土葬转火葬,有力的推动了殡葬改革。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在建立健全保障基本、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扩大基本殡葬救助范围,逐步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使广大群众分享和谐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区公祭受到广泛欢迎
西安市不是最早开展社区公祭的城市,但目前在全国的影响是最大的。
西安地处秦岭北麓,冬春时节干旱少雨雪,风速不强,流动性差,极易造成空气污染。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治污减霾号召,自2011年开始,西安市殡葬管理处借鉴外地经验,在全市进行社区公祭试点,对开展集中祭扫的每个社区给予支持和鼓励。到2015年清明节期间,西安市已由2011年的4个社区增加到158个社区举办了公祭活动,这些社区分布于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阎良、临潼8个区和沣东新城。其中,碑林、雁塔两个区公祭点已分布于所有街道办事处,方便了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祭奠亲人。
在全面打开社区公祭局面后,社区公祭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未央区联合共青团组织举办了诗歌诵读活动,继承先辈遗志,弘扬光荣传统;市殡仪馆开展了文明祭扫进社区活动;碑林区在人口少、地方小的社区采取联合举办公祭的方法,社区公祭点已经分布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公祭活动将“绿色、文明、生态”的祭祀观念贯穿于始终,通过忆一段往事、献一束鲜花,寄一份哀思表达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和敬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家庭和社会凝聚力,树立了文明祭扫的新风,有力地推动了殡葬改革和社会和谐发展。2016年,西安市将在以往开展社区公祭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继续扩大社区公祭影响力,提高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推进移风易俗,促进殡葬改革工作向前发展。今年阎良区将在清明节期间全部社区举办公祭活动,同时长安区、高陵区也将加入组织社区公祭行列。
殡仪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规范经营日趋常态化
“十二五”期间,西安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殡葬事业公共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完善殡仪服务设施。城南,市殡仪馆迁入新址并投入使用;城北,位于高陵境内、面积约218.8亩的市奉正塬殡仪馆2010年底建成投用;城东,临潼区殡仪馆正在迁建之中;城西,新建西户殡仪馆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东西南北布局的这4大殡仪馆,可为西安居民提供半径合理、交通方便的殡葬服务。
西安现有经营性公墓20家,主要分布在长安、户县、灞桥、蓝田、临潼、阎良、沣东新城等区县。
应该说,经营性公墓是群众反映问题的热点,个别经营性公墓收费不合理的问题客观存在。近年以来,西安市按照《陕西省经营性公墓服务收费管理暂行规定》及《陕西省殡葬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制定了殡葬管理实施办法、经营性公墓服务收费的管理办法,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墓地价格问题进行严格控制。按照安葬形式的不同,分别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充分保护群众的殡葬权益。同时要求各经营性公墓在墓区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保障民生,实行限价销售。多年来,西安市各经营性公墓突出慈善关怀宗旨,重点针对特困家庭、对见义勇为、因公殉职、对生前曾为社会做出贡献,被市县级政府认定获劳模殊荣享受特殊待遇的逝者、生前在尊老爱幼、恪守孝行、亲邻睦友、宽仁厚德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逝者及“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和城市“低保户”中的特困逝者进行慈善安葬,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丧葬困难,有力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目前,西安市凤栖山人文纪念园、霸陵公墓、阎良汉皇树葬园等公墓都已开辟公益性安葬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下一步,西安市将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要求,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严格审批制度,规范公墓管理流程,不断促进经营性公墓管理法制化:一是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规定经营性公墓性质、审批流程、土地来源和奖惩方式。大力倡导并鼓励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绿色葬式葬法。二是认真开展公墓年检,及时发现和解决公墓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密切关注群众对殡葬行业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提更优质的殡葬服务。
文/越颖 长江 图/新成
新闻推荐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审计整改工作 10部门5区县 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
本报讯(记者赵辉)4月21日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联组会,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专题询问。询问现场气氛严肃认真,通过深度问答互动,使常委会组成人员进一步了解了审计整改工作,共同...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