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破瓶颈谋发展惠民生 五项重点工作成效显现

西安日报 2016-05-23 00:04 大字

■记者 吕华

“十二五”圆满收官,回顾西安5年来的发展历程,虽然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不利局面,但是西安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破瓶颈、谋发展、惠民生。渭北工业区建设、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八水润西安工程、交通枢纽建设五项重点工作成效明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渭北工业区:

夯实西安经济发展基础

工业是西安经济发展的短板,如何突破短板推动西安发展?市委、市政府在渭河以北规划了851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一期298平方公里),坚持百年建设、集约用地,打造装备、航空、现代工业3大组团,打造西安市工业发展新引擎。

不负重托,从2012年正式起步至今,渭北工业区现已建成112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达13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8家。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9.59亿元,占全市20.4%,同比增长2.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4.64亿元,占全市38.3%,同比增长6.5%,高于全市增速12.3个百分点。

2015年,渭北工业区共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93个,总投资852.20亿元,年计划投资178.82亿元。其中,56个总投资299.41亿元的工业项目完成投资87.86亿元,占年计划81.64亿元的107.62%;总投资552.79亿元的37个基础设施配套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103.64亿元,占年计划97.18亿元的106.65%。渭北工业区52个城建计划项目共完成投资34.23亿元,占年计划34.12亿元的100.32%。

一个个数字展示出渭北工业区发展的不菲成绩,渭北工业区已经拉起了一个城市的工业筋骨,成为西安工业引领发展区域,为西安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成为西安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秦岭是西安的生态屏障,如何让这座“父亲山”焕发出新的生机,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具体的保护措施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出台实施了秦岭北麓保护《规划》和《条例》,按照秦岭生态保护建设“一年有模样、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如期实施了 55个抢救保护类、21个优化提升类、32个公共服务类项目。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废弃矿点植被恢复、沿山路照明、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峪口片区综合提升及界碑标识系统等生态工程顺利推进。沿山166公里道路经过绿化、美化更为亮丽,长安区青华山植被得到恢复,沣峪口转盘西至太乙宫21公里、动物园节点、沣峪口转盘向南两公里太阳能路灯建成点亮,沿山路不再“一路黑”。

另外,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对外开放,数字秦岭建设已基本完成北斗示范项目基础平台搭建,实施了户县太平片区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完成了数字秦岭项目初步设计。沿山峪口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正在推进,已设置各类垃圾箱700多个;骊山、洪庆山及沿山区域坚持实施大绿三期、经济林建设工程,直观坡面绿化累计4.9万亩,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通过保护,秦岭北麓已经基本实现生态保护“有模样”,初步展现出了生态新“形象”。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遗址保护群众生活双提升

作为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是历史留给西安的珍贵财富。保护好汉长安城遗址,不仅是西安的责任,更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多年来,西安市坚持一手抓历史遗址保护,一手抓群众生活改善,优先将遗址核心区内9个村、生活条件极差的1.5万群众安置,汉都新苑41栋安置房全部建成封顶。

2014年6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是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三年来最大的亮点,但这只是个开始。2014年年底,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又被列入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在去年的西洽会上,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还引进了7个有利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文化保护、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项目,为大遗址保护注入新动力。

2015年,西安市先后投资2500万元,大面积补栽绿植,规划设计了5处游客服务中心,安门大街、直城门大街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正在完善,南护城河水系恢复工程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直城门遗址博物馆建设已启动实施。

西安正举全市之力,将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文化工程、展示西安形象的生态工程、惠及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

八水润西安:

释放生态惠民正能量

重现“八水绕长安”的盛景,释放出更多的生态惠民正能量,多年来,西安加快推动八水润西安工程。《“八水润西安”工程规划》编制完成,以“571028”工程为主线,创新融资渠道,以河流水系为骨架、以湖池湿地为重点、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实施河连渠、渠连湖、湖连库、库连池工程,改造提升5大引水源、7块湿地、10条河系、28个湖池,建成万亩浐灞国家生态湿地公园等“八湖十湿地”,渭河、浐河、公式河综合治理如期完成,新增生态水面1万亩、湿地2.1万亩,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西安的水生态格局初步形成。 “八水润西安”工程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深的民生工程。

如今,西安城市生态质量明显改善。浐灞生态区周边负氧离子日均值3505个/立方厘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两倍。湖池湿地建设,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城市周边鸟类已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200多种,翻了3倍以上。原水品质也在全国领先,西安市21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沙河水街、汉城湖、世博园和护城河示范段等水生态景观区已成为旅游热点,接待游客数量分别占全市当期总接待游客量的51%、62%,水生态景观渐成旅游热点。另外,随着西安市水生态环境改善及水资源供应空间的放大,促进了耗水量小、附加值高的总部经济、电子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型经济业态蓬勃发展,优化了西安市的经济结构。

交通枢纽建设:

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谋划未来,首先从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出发,西安市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公路路网,如今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面提升了西安主枢纽地位和区域经济发展保障能力。

西咸北环线、西临高速公路改扩建和渭南至玉山高速公路等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通车里程达471公里,对改善西安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沿线经济产业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启动4条过境国省干线改造提升,渭北大横线和省道107一期建成通车,国道108西段全线贯通。绕城高速公路增设立交2处、改建1处、扩建收费站2处,8条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  

西安市通过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实现公路客运与高铁、地铁及地面公共交通等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目前纺织城综合交通枢纽已经于2013年10月建成运营,城西综合交通枢纽即将开工建设,城南客运站开始实施二期工程,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在推动中。

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布局,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建立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2015年新增岳家寨、南三环长鸣路公交枢纽站等八个公交枢纽场站,新增1100部绿色公交车投入运营。地铁3、4号线将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建成,5、6号线即将开工建设。同时加快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建设,全市投运建成服务站点1146个,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主城区及各开发区核心区域。通过撤线、缩线、改线、开线等方式优化线网,2015年新开、调整公交线路32条,开通大站快车线路5条,缓解了高峰期城市主干道的拥堵问题。

五项重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着眼西安永续发展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成果已显现,工作推动还在继续,必将为西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未央区: 空中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西安市创森亮点纷呈(二) 山在林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

微风吹过,屋顶上的绿草坪泛起一阵阵绿色的涟漪,“空中公园”如同镶嵌自城市中的一片片绿洲,给城市增加了无限生机。未央区“见缝插绿”,大力落实立体绿化,先后完成了11处屋顶绿化建设,不仅美化了城...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