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享温情 爱暖万家

西安日报 2016-05-23 00:01 大字

换新颜 两张全家福见证古沟村变化

■记者 张端

除夕,一场大雪,把地处鲸鱼沟半坡的老古沟村盖住了大半。

站在新村的柏油路上,顺着沟道往下望老村,只见皑皑白雪中星星点点透出一块一块黄土,再眯缝起眼睛仔细瞧,黄白之中偶尔露出个黑洞洞,那是原先村里家家户户箍的窑。如今卸了门窗的窑洞,远远望去,像是山崖上一张张大开的嘴、荒凉、破败。

与老村的冷清截然相反,此时的古沟新村热闹得翻了天!

一栋栋小洋楼门口挂起了大红的灯笼,门口的积雪扫得干干净净。宽敞的新村街道上,小汽车进进出出,一趟一趟往各个村民家拉着年货。红红火火的春联贴满了庄严威武的防盗门,几乎每家的厨房里都飘出来炖肉的香气。白生生的蒸馍、浑圆的包子冒着腾腾的热气,把整个新村笼罩在浓厚的年味当中。

这是村民们在古沟新村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每家每户都铆足了劲儿,想要把这搬新居、过新年的好彩头着着实实闹个欢腾!

“原先我们的老村是地质灾害点,一到阴天下雨滑坡泥石流吓人得很!”村民答永印去年秋天和村民们一起搬到了现在的移民搬迁新村,“搬迁当天,村里请了一台戏,美美地唱了一天。”如今,答永印老两口和儿子一家住在两层小楼里,“总共有7个卧室,2个卫生间,阳台还有个娱乐室,一层有独立车库,住得这叫一个舒畅!”

记者注意到,在村民家里客厅的显眼位置,都挂着一张大合影。“这是全村51户186口人在2015年春节的合影,也是老村搬迁前最后一张全村全家福。”村民董军利说。照片上印着“长安区砲里街道古沟老村留念”的鎏金大字,背景是老村的大树,远处若隐若现着村里的土坯房和窑洞。“以前村里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现在搬了新址,再不用走那羊肠子道,也不用担心屋倒墙塌。”

董军利一边站在梯子上挂灯笼一边说,“今年屋里人多、热闹,听说家里住上了新房,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早早就回来忙年了!村子里人一下子多了!”

果不其然,这个时候,村里的女人家们都开始准备起过年的美食。记者走进正在蒸包子的答婆婆家,“婆婆,你蒸了多少包子了?”“三屉了!”“这么大的蒸屉?一屉蒸多少?”“一屉60个。不多不多,你也不看今年过年人多么!亲戚朋友都来咧!”

正说着,村里的孩子跑进来,“婆!婆!照相咧!”听到这话,屋里男女老少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年轻的姑娘媳妇们赶着在镜子前拾掇自己。

不一会儿,大家都聚到了新村的休闲广场上。街道的摄影师专程赶来给大家拍新村第一张全家福,“咱们是新年新房新生活!大家都喜气洋洋的啊!都咧开嘴了笑!”

“你要喊一二三,我们才能喊茄子!”嘴快的碎娃心急得给摄影师“支招”。

“一、二、三!”

“茄子!”

咔嚓!古沟新村的一百多张笑脸定格在猴年除夕,老人孩子、姑娘媳妇、小伙汉子,嚷着、跳着、笑着……欢欢喜喜新年来到!

谈幸福 300路驾驶员:乘客一声问候暖心窝

■记者 周炜

农历正月初五,西安迎来雨雪天气。15时许,记者走进富裕路调度站时,长年上延点、发末班的300路驾驶员曹德应正在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

“雨雪天气,车辆安全至关重要。”抽出机油卡尺,曹德应说,为保障市民节日期间安全出行,出车前他必须做好车辆安检。因为常年发末班,除了车辆安全,考虑冬季夜间路面容易上冻,行车中他还要做好预判,尽量避免踩刹车,尤其是在通过韩森寨至互助立交坡道时,不到万不得已,他连点刹都不用,以免侧滑发生危险……

“开了40年公交,曹师傅安全行车近300万公里。”300路路长吕坤介绍说,作为党员,曹师傅是公交战线上典型的“老黄牛”。春节假期,为照顾远路驾驶员,车队安排曹师傅照常上班,他毫无怨言。农历除夕曹师傅打电话说,自己感冒了想请个假,吕坤已经准假,可没想到当日16时许,曹师傅又回到线路上……“咱常年跑末班,除夕晚上这个关键时刻,让别人跑我真不放心。”曹德应微笑着说。

“公交行业这是一人开车全家操心。”曹德应说,干公交,前10年没有了亲戚,10年后就连朋友都没有了。因为每天都要出车,春节期间走亲戚串门、找朋友吃饭从来不敢喝酒,时刻惦记着要上班,聊天也放不开。“大过年的,谝得正美,你可说你要走,也容易扫别人的兴。”为保障乘客平安出行,春节期间的一切“应酬”,曹德应全推给已退休的爱人和28岁的儿子。

“除夕夜要上班,我让儿子去陪他奶。”回想除夕晚上12点,自己一个人吆着车,听着一路炮声,想起独自在家包饺子、看春晚的爱人,10年没有看过春晚的曹师傅坦言:“心里有些失落,但更多的是对家人的愧疚。”从富裕路到药厂,虽然一个乘客都没有拉到,但他知道路上肯定还有翘首企盼末班车的乘客。果然从土门开始,看到陆续上车的乘客,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付出就有回报,我就感觉值。”曹德应说,大年初一当天,不少乘客一上车就微笑着对他说“新年好”“新年快乐”“师傅,辛苦了”……那是他感觉最幸福的一刻。其中,有个女孩还专门给他的驾驶室放了一把糖果。因为担心血糖,虽然曹师傅没敢吃,但一路上心里却比舔了蜜还甜。“乘客都能平安到家是我最大的心愿。”曹师傅说,每天凌晨2点停好车,拉上手刹的那一刻,是他感觉最轻松的一刻。

伴归途 “候车阅读一小时” 温暖漫漫回家路

本报讯(记者 裴磊)过年探亲,少不了大包小包的将对家人的“心意”带回去。而在今年除夕的西安火车站,除了带给家人的“心意”,不少旅客还带上了一缕送给自己的“书香”。

除夕这一天,西安火车站“丝路缘”亲情厅开展了一场“温暖回家路,阅读伴您行”主题活动。二十余名旅客收到邀请函聚集亲情厅,有的旅客带着自己的新年新书,有的旅客带着新年愿望,共同参与了“候车阅读一小时”读书分享活动,为年终返家旅途增添乐趣和浓浓的喜庆年味。

乘坐K1152前往杭州的旅客万华说:“以前坐火车必备的就是一本杂志或图书,现在一般都在刷微博和微信,书看得少了,与周围的人沟通也少了,今天我特意来参加这个活动,就是要从2016年重新开始阅读。”

活动发起者是车站的值班站长谭仲元,他手拿一本《台湾单车环岛笔记》向旅客们讲述自己的阅读心得。

活动中,候车厅里一些戴着耳机的年轻人也被吸引过来,工作人员微笑着向他们递上一本《读者》或《青年文摘》,倡议年轻旅客放下手机、拿起书本,用阅读丰富旅途,并向他们送去新年的祝福!

一小时的阅读分享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感想、说体会,回忆往昔生活、畅想新年愿望。

“一小时候车总是很漫长,可今天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旅客畅欢乘坐的列车即将检票,她有些恋恋不舍。

参与其中的90后客运员李栋说:“我们的这个活动,就是要倡导‘低头族\’抬起头,喜欢上阅读,喜欢上看书,用书香伴归途,让归乡的路更加有乐趣、有意义。”

转思路 务工青年返乡开网店 既帮父亲又赚钱

■记者 周炜

“我爸身体不好,娃大了也需要人管,今年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农历正月初六,在村人都忙着走亲戚时,周至县竹峪镇姬亶庙村32岁邓国栋已经打定主意,通过自家的微店帮助父老乡亲卖好油桃、猕猴桃的同时,再到山里找些山货,让自家微店的产品更丰富。

“从20岁开始出门,我在浙江等地打工已有10多年了。”邓国栋说,成家之前,他就在外打工,婚后又和爱人都出去打工,今年已5岁的儿子是家里的二老一手带大的。去年9月份,孩子生病后,因为父母无力照顾,他和爱人连忙飞回西安。看到日益年迈的父亲,他感觉很心酸,但当时还没有“不出去(打工)了”的打算。因为在外打工多年很少顾家,借着给娃看病返乡后,邓国栋并没有急着要走。

“当时没走主要是想把家里3分地的猕猴桃卖了再说。”邓国栋说,每年9月底10月初是猕猴桃销售旺季,因为卖桃不光要谈价钱,还需要大量劳力,所以他就想帮家里把桃卖了再走。那几天,上门收购的客商不少,但每家给的价钱都不一样。一天,遇到一个出价低的客商,母亲埋怨父亲说:“前两天两块六我就说赶紧卖了算了,你看现在人家才给两块四……”接过话头,父亲高声道:“他给两块四,我不卖嘛,你怕啥呢!”……在父母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吵中,邓国栋想起姐姐曾说过的:“如果行情不行,你就把咱家的毛桃放到网上试一试。”为阻止父母争吵,邓国栋劝说道:“你们都甭管了,我在网上卖。”

“给父母说要在网上卖时,我还啥都不知道。”邓国栋说,因为从来没弄过,最初他只是在朋友圈发消息,并让朋友帮忙转发。没想到,消息发出后,很快便接到微信支付的20多单。“网上售价是鲜果的一倍,这让我感觉非常振奋。”逐步熟悉了发货流程之后,随着自家的猕猴桃通过邮发远走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之后,邓国栋的思路也慢慢打开。“说实话,这些年在外打工,除了吃喝基本没有落到啥钱。但自从接触电商自后,我感觉这个事儿还能弄。”也正因为此,邓国栋才坚定了今年“不出去了”的信心。

离土不离乡,既能赚钱,还能养家,何乐不为?卖完自家3分地的猕猴桃后,邓国栋也在网上开了一家微店,并经朋友介绍又卖起了柿饼。虽然后者没有挣到钱,但却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年我打算把咱山里的土核桃、家乡父老乡亲种的油桃、猕猴桃和果干等都放到网上,让全国各地更多的朋友都能尝到咱陕西土特产。”邓国栋说,为让更多父老乡亲感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甜头,在摸索的基础上,他还准备扩大规模,带动周边年轻人都加入电商行列,让互联网+给周至西南塬区群众生活带来新的、更大的变化。

有坚守 农村百年秦腔戏传承文化感动记者

■记者 石俊荣  文/图

春节返乡,记者再次被村子里坚持了100多年的秦腔戏深深地感动了。

记者的家乡在白水县北塬镇却才村,村东头有一个戏楼,建于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戏楼右前方的墙壁高处有一块砖铭,上面刻着“地主卢七绍法官中用地三尺出钱弍千文咸豊二年”,大意是说,戏楼占了卢七绍、卢七法兄弟三尺地,以前土地是私有的,给付了卢家兄弟2000文钱。这是目前有据可考的,说明村里的秦腔戏至少到现在已经存在了164年了。

在记者的记忆里,2014年以前村子里的戏都会在这个戏楼上演出。2015年以后,村委会门前成了舞台,一来是舞台比戏楼低很多,演职人员上下方便,二来广场建设得很漂亮,大家坐在下面观赏环境比较好。

除夕那天下午,剧团的后勤人员就开始把分散保存在村民家里的戏装、舞台设备等搬到舞台。初一上午,早早拜年完的青年就开始布置舞台。中午11点,戏曲正式开始,先后演出了折子戏《别窑》、《探窑》、《赶坡》,还有几个村民进行了清唱。当天晚上6点多开始,演出了《打銮驾》等,一直到晚上10点多结束。

村子里的青年人大部分都在外工作,大年初一中午,村里的男女老少数百人会聚集到演出台前,欣赏演出,正好一起能碰个面,拉拉家常。晚上因为天气冷,年龄大的都回去休息了,青年人一年或者几年见一回,都三三两两去某家里深度大谝去了。所以,台下只有一二十个观众,比台上的演职人员还少。但是,台上仍然一招一式不紧不慢地演出,直至剧终。

村里的演职人员多半都是农民,还有村里的一两个教师。冬天,他们会抽时间排练十来个晚上,剩下的全靠自己去学习碟片里的唱腔和动作。

一场戏,台前到幕后有四五十个村民在忙碌,最多的时候,出场的演员就有十多个,下场的演员就是剧团的后勤人员。今年春节的演出,上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下有十多岁的小孩,都充满激情地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坚守与传承是文化延续的纽带,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乡愁。

新聚会 老同学书吧里喝茶聊天很温馨

■记者 杨斌鹄

正月初六下午3点多钟,在西安一家私企上班的党融,应约来到雁塔西路的一家书吧,参加大学同学聚会。虽然还没有到大家约定的时间,但他到场的时候,已经有3位同学围着茶桌,边喝茶边聊天。

春节假日期间,除了走亲戚,同学聚会是许多人假期活动的重要内容。春节期间的同学聚会,基本离不开吃饭喝酒,但像他们这样喝茶聊天聚会真的不多。“前些年,我们同学春节假期聚会都是找个饭店聚餐喝酒,吃完饭要觉得不过瘾,再找个地方去唱歌或者打麻将。热闹是热闹,但聚会完了,才发现一年很少见面的同学朋友,却没有什么深入交流。所以,今年我提议,大家在书吧里喝茶聊天。没想到,同学们都赞同,我就和自己常来的这家书吧老板进行了联系,他很高兴地就把地方借给我们搞聚会,而且还提供茶水、咖啡等饮品。”说起这次聚会为什么会把地点选在书吧,活动组织者王诵宇告诉记者。

聚会时间3点半到了,约好的7个同学基本到齐。他们是10多年前的大学同学,3人在西安工作,其他几个都在外地工作,趁着春节回家过年,特地赶到西安和同学聚会。围坐在桌前,面前只有清茶一杯,四周都是摆满书籍的书架,场面虽然清淡却温馨,同学彼此也非常热情。大家的谈话主题也没有事先预定,先是谈谈过去的上学轶事、目前的工作,谈谈家庭、子女,慢慢地,话题逐步靠拢到这些年的人生感悟。

“已经好久没有这么开心深入地在一起聊天了。我们都是大学同学,大学时候大家都比较喜欢看书,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专业问题,谈谈人生。随着工作后越来越忙碌,彼此间的联系也少多了。前几年过年聚会,都是一起吃饭喝酒,一圈酒敬完,不少人也就晕得飘飘忽忽,还有喝醉了的;同学聚会,没顾上说话就散场了,一年不见,见了就是一场酒,感觉越聚越没意思,都不想参加了。今年放在这里,感觉真的很好,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候,通过坦诚实在的交流,不仅增加了友谊,而且感觉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去掉不必要的浮夸,就是真诚简单快乐的生活。”参加聚会的童连波告诉记者。

“其实,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过年越过越尴尬,亲戚朋友间好像有了交流障碍一样。以前过年走亲戚,大家爱谈各自家里的婚姻、工作、收入等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都变成了个人隐私,大家都很知趣地避而不谈,几句话说完,不知道下来该说什么,只有支起桌子打麻将,娱乐替代交流。同学之间,本来是最有话题的,但聚会往往被吃饭和喝酒代替。现在又不是物质贫乏年代,过年天天吃饭喝酒都成了负担,一桌子的聚会饭,看似吃得热热闹闹、吵吵闹闹,但真正的思想感情交流几乎没有,饭菜也最少浪费一半,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样的春节聚会我实在不想参加,但碍于情面,不参加有觉得不好。今年这个形式特别好,一杯清茶,安静说话,深入交流,让聚会回归到聚会的最初目的。”党融的话,得到了参加聚会同学的一致认可;大家都表示,以后每年的同学聚会都要这样搞。

新闻推荐

届满复查拟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市级 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校园、文明社区 文明村镇、文明路段名单(共329 个)

一、文明单位(208个)西安事变纪念馆碑林区地税局柏树林税务所西安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西安市工商局双生分局生产要素市场管理所西安话剧院西安市工商局碑林分局文艺北...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享温情 爱暖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