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在民居里的创造精神

梧州日报 2018-05-23 09:19 大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风云际月里,涌现了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一大批思想巨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文物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基因,这种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创造的华夏文明,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点滴创造、绵延汇聚而发展形成的,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黄氏在东荣镇护安村坡治组创建的民居宗祠,无疑是汇聚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一滴璀璨的露珠。

坡治组是东荣镇护安村的一个自然村,这儿自古以来山环水抱、物华天宝,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据藤县《黄一本堂宗谱》记载,坡治黄氏的入乡始祖为黄甲第,原籍广东翁源县,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中禀膳生,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考取丁酉科第二十三名举人,提取知县,升任云南省江昌军民府,致仕(退休)后迁居广西藤县县城登俊坊,其后裔黄献球再从登俊坊迁至大黎里班逻村(现东荣镇护安村)居住。黄氏的先人们在东荣镇护安村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秉承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在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农耕劳作中始终怀抱着对小康生活的梦想,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到了黄焕这一代的时候,护安黄氏家道殷厚,富甲一方,据说自和平镇屯江以上至平南县马练乡水晏圩以下沿江两岸的田产绝大部分为他们所有,每年的田租收入达到150万市斤左右。家道厚然而置宗祠,他们顺理成章地选定了护安村一个叫坡治的自然村作为建立“黄氏宗祠”的处所,并在清乾隆年中期的时候由黄焕牵头建成了三座气势恢宏的四进式“黄氏宗祠”,耀目着250多年的辰光历史,灿烂在唯美的岁月。

2012年3月,坡治“黄氏宗祠”被藤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宗祠”占地面积2270平方米,三座房屋以巷道分隔,每座房屋结构相似,均由三开间四进、天井以及两旁的厢房组成,硬山顶,砖墙承檩,砖瓦木结构,绿琉璃瓦当剪边,屋檐下有传统的花鸟壁画,花鸟山水灰雕卷草博古筑脊或镬耳垂脊,整座宗祠庄严肃穆、古朴典雅,保存完好,于一砖一瓦中渗透着护安黄氏先人们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至今仍令我们叹为观止。

如今,护安的黄氏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20多代,人口达到了6000多人,坡治也在代代相传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发展成为了一座和谐美丽的村庄。我们徜徉于“黄氏宗祠”之中,暖暖的春日照在我们的身上,把投到地面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恰巧一只呢喃的燕子从我们的头顶掠过,飞向祠堂中座的厅屋,只见莺飞草长,微风吹拂着嫩黄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这好一派明媚的春光景象,正如元代诗人乔吉在《天净沙·即事》里写的:“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或许就是对坡治当下景色的绝好描摹吧!

新闻推荐

乡镇派出所圩日午间不休息 全市公安机关逐步落实十项便民利民措施

本报讯(记者曾韵通讯员曾亮)从5月8日起,广西全区公安机关集中推出办理临时身份证立等可取、办理居民身份证“只跑一次”等户...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