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乡村各种文艺形式绽放光彩 梁远成
以文艺形式反映新时代精神,是我们学习十九大精神,肩负的使命之一,《让“牛娘戏”唱出时代新意》一文(见1月1日《西江都市报》),写了“牛娘戏”的风采。“牛娘戏”只是梧州乡村文艺形式之一,在乡村,还有很多形式有待派上用场。
且看当下梧州乡村除了“牛娘戏”之外,还有“牛歌戏”、“鹿儿剧”、“彩茶剧”等,也在竞相展现各自的风采。甚至单纯的白话配音也不甘落后,且效果也不差。那么,还有哪些有待拿出来的呢?笔者在这里着重说说山歌。
三十多年前,梧州乡村还随处可见山歌对唱,随着电视机走入千家万户、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唱山歌渐渐少了,到了今天已稀有所闻。每年三月三,由于听不到山歌,笔者总是遗憾不已,感到十分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会唱山歌,存在着严重的传承危机,再过些年,待那些会唱山歌的村民逐渐故去,山歌就真要绝迹了。
笔者在此所说的山歌,不是城里人眼里的山歌,因为在城里人眼里,乡村人哼的曲儿都是山歌。其实在乡村,歌谣还有微细的区分,山歌就有别于乡戏,主要是曲调不同。比如在笔者老家龙圩区大坡镇,山歌虽然也是四句一曲,但曲调不同于鹿儿剧。用途也不同,山歌除了用于对歌之外,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前,人们不管是在田里水边,还是在高山密林里,可以边忙活儿,边来一曲山歌,而不是鹿儿剧调子。三十多年前风行山歌那时,外村远至藤县、岑溪的山歌手相约到大坡唱歌,也是唱山歌,且彼此的曲调差别不大。而大坡鹿儿剧和岑溪牛娘戏、藤县牛歌戏的曲调,则是大相径庭(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不同的剧种)。由此可见,山歌有共通性,适用地域比乡戏更广。
虽然近年文化部门有鼓励山歌创作,但也仅是在文化人的圈子里稍热,民间没有热起来。以前很多乡村人可以随口唱山歌,今天的乡村人文化教育程度不比前人差,只是没有活跃起来而已。那么看看,有什么办法让山歌重振雄风?以前交通不发达,山歌尚且能盛极一时,今天的交通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三县一市的乡村人进行山歌大交汇,大交流,歌唱新时代,那么,其场面,其效果不用说肯定是非常可观、乐观的。
除了山歌之外,还有乡村的童谣、谚语等等,也是乡村文艺的形式,别有一番风味,不能让它们雪藏起来,也应让它们绽放光彩。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进行时 搬出“穷窝”走上创业新路 藤县力争易地搬迁贫困户春节前全部入住新居
本报讯大红灯笼高高挂,乔迁新居喜洋洋。2018年元旦,紧靠藤县太平狮山生态农业公园的柴咀村白云新村张灯结彩,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该片区84户贫困户从县、镇领导手中接过系着幸福红丝带的新房钥匙,搬...
藤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藤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