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文迭出 读者爱

西江都市报 2017-12-31 16:15 大字

5月5日是小金玲出院的日子,麦少权(左)亲自送她回家,并与她开心地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今年9月,梧州市公房管理中心举行2017年第11次公共租赁住房抽号仪式,参与抽号的保障户家庭代表在有序轮候抽号。本报记者 吴艳虹 摄陈杭玄和老伴一起阅读已经装订成册的《“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本报记者李玉莹 摄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李玉莹通讯员 林伟琼

这一年,我们坚守阵地,只为书写更接地气的报道,让你从中找到共鸣。

这一年,我们奔赴海外,只为探寻“茶船古道”的点点足迹,让你了解它的昔日今生。

这一年,我们记录暖心事件,只为传递正能量的声音。

我们之所以“旧事重提”,正是因为这个过程能积蓄一种力量,让我们一同成长。

读者捐助烫伤女童

12月12日一早,麦少权带着筹集的善款1000元,再次来到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看望2岁女童小金玲。这次,小金玲已经完成了第二次植皮手术,可以拆线了。看到她的恢复情况比之前好,麦少权感觉心里又踏实了一些。

麦少权是藤县爱心助学协会的代表之一。热心公益的他尽管见过很多需要帮助的例子,但像小金玲这样悲惨的情况,对他的触动还是很深。“如果不是社会各界伸出援手,这个小女孩可能没得救了。”麦少权说。

麦少权平时比较关注市内新闻,尤其是媒体发布的关于筹款求助的消息。今年3月19日,《西江都市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梧州市民15小时速筹十万元善款》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率先被标题吸引的他,在仔细阅读后,将该报道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发动身边的朋友为文中的2岁女童捐款。

报道称,3月11日,藤县2岁女童小金玲因奶奶一时疏于照看,而跌入刚烧开的洗澡水中。因伤势过重,小金玲被转送至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治疗。虽然医院方面为小金玲进行了第一次植皮手术,但预计她还需接受三次植皮手术,整个治疗费用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

尽管通过社会公益团体和媒体呼吁捐款,市红十字会已为其筹够目标资金,也已关闭了微信捐款通道,可是,麦少权还是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小金玲筹集善款,作为她的生活补贴。

于是,麦少权联系了藤县爱心助学协会的成员,发动自己在梧州、广州、澳门等地的朋友和亲戚进行捐款,并来到医院探望小金玲。小金玲出院、在家中康复、进行第二次植皮手术等过程,麦少权也全程关注。他抽空带上物资前去探望,并持续关注媒体的后续报道,转发给自己的朋友。

麦少权坦言,当时他在一些微信群和朋友圈也看到,个别群众对小金玲事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但他认为,这则消息能在报纸上刊登,而且也受到市红十字会的关注,其真实性毋庸置疑。“虽然现在一些网络筹款平台准入门槛低,一些自媒体的文章有时会夸大其词,但是,这篇报道出自权威纸媒,我不需要担心其真实性。”麦少权说,很多救助类信息,确实需要有公信力的媒体进行宣扬和呼吁,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引发更大的反响。

“茶船古道”值得细品

陈杭玄今年82岁,从他2007年订阅《西江都市报》至今,这份报纸已陪伴他10年光阴,他亲切地称其为自己的老朋友。

每天品阅《西江都市报》已成为陈杭玄的习惯。对于报纸每天刊登的新内容,他都细细品味,并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报道,然后将其剪下来,用精美的本子粘贴装订收藏。至今他已集纳了300本报道合辑。读报,评报,剪报,是他的生活兴趣。为此,他今年早早订阅了2018年整年的《西江都市报》。

近期,陈杭玄除了像往常一样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都市闲情、健康养生、老人防骗等报道外,还在报纸上找到了令他颇感兴趣的系列报道《“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他专门做了一个新的合集,收集《“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的每一期报道。

陈杭玄十分喜欢看文史类题材。当他在报纸上看到《“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时,便被其标题、内容深深吸引。报道中,《西江都市报》派出的采访团队沿着与“茶船古道”形成对接的“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地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工作,详细记录相关人士对这条古道的讲述,收集各地有关六堡茶与“茶船古道”的历史资料。随后,编记人员进行系统化梳理,形成丰富翔实的报道,分为“概貌”“轨迹”“余音”三个篇章,全景式展现了“茶船古道”的历史文化魅力。

“这个系列报道涉及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茶叶世家、茶商、茶客、矿主等,通过这些亲历者、知情者的口述史料,读起来非但不古板乏味,反而颇有趣味。”陈杭玄说。不仅如此,该系列报道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每一篇报道内容都引人入胜。陈杭玄笑称,看着这些报道,就像在看一个个老朋友在讲述旧时光的情节,他总能从中找到共鸣。

不仅陈杭玄喜欢阅读《“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他的老伴也是该系列报道的忠实“粉丝”。每期报道刊出,夫妻俩轮番品读,互相交流心得。陈杭玄坦言,自己并非茶客,对六堡茶了解不多。不过看了这些报道后,他和老伴不仅了解到六堡茶的历史文化,还发现原来六堡茶具有消暑趋势、帮助消化的功效,他们决定买来仔细品饮。

陈杭玄说,如果《“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系列报道出书,他要买来收藏。现在,他先收集报纸装订成册,然后寄给远方的弟弟。他说,弟弟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乡了,这个报道记载了梧州的“茶船古道”史实,能缓解弟弟的思乡之情。

在新的一年,陈杭玄希望西江都市报多做文化类型的报道,在增加报纸可读性的同时,增加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他说,《西江都市报》刊登的内容丰富,以后他和老伴将一如既往继续订阅这份报纸。

借助媒体了解信息

《最低档租金缴纳比例为20%》《外来务工者在梧也有安乐窝》……一直以来,本报持续报道了多篇关于梧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相关政策的民生服务类报道,第一时间为市民传递相关信息。12月中旬,就有一位年轻读者因关注了本报刊登的相关报道后受到指导,从而得以顺利申请到了公租房。

家住下冲三级的陈任俊,今年25岁。目前,他在旺甫工业园区一家私企工作,每月工资有2600元左右。然而,由于父亲患有间接性精神病,母亲心脏不好,两人需要定期服用药物以稳定病情。加上父母年轻时都是以打散工谋生,没有退休金,父母的医药费就落在了陈任俊的肩上。

长期以来,陈任俊一家都借住在亲戚家,名下没有房产。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又有病在身,他一直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套房子,让一家人不再“寄人篱下”。然而,安居梦要实现并非易事,他负担着全家的生活费和父母的医药费,难以在短期积攒足够的钱来买房。

直到今年2月,陈任俊在家中看到《西江都市报》刊登的《最低档租金缴纳比例为20%》这篇报道,第一次对“公租房”有了初步概念。于是,他又翻阅了《西江都市报》以前刊登过的关于公租房的报道,根据报道的内容,他判断自己的情况应该是符合条件的。在与家人商量后,今年6月,他来到社区就如何申请公租房的问题进行详细了解。

在进一步确认自己符合条件后,陈任俊马上填写了申请表。陈任俊想着,如果能申请到公租房,家人就暂时不用为居住的事情而担忧。公租房每月租金不多,按照自己目前的收入也能够应付。

终于,在历经了4个月的等待后,陈任俊收到了一条短信通知,显示他已成功申请到了一套在平浪小区两房一厅的公租房。“幸好当初我通过报道了解到这项政策,否则,可能要走多点弯路,才能住进自己理想的房子。”陈任俊坦言。

近期,陈任俊已经成功领到钥匙,正准备装修事宜。如今,他除了时常关注本报的民生类报道外,还重点关注本地房地产类的报道,希望能为自己日后买房作个参考,“我会一直支持这份报纸,它提供的信息真是太有用了!”

新闻推荐

突发事件处置实战演练

12月18日上午,藤县公安局民警在进行警用装备应用演练。当天,藤县警方组织巡警、刑警、交警等警种,开展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综合实战演练。本次演练科目包括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各警种职能配合等,以检验相...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