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代人的修表匠心 随着电子钟表的大规模生产占领市场,修表匠人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可有着31年修表手艺的老师傅李永新并没有放弃手艺,还经常到钟表专卖店了解新款,

梧州日报 2017-10-15 09:56 大字

虽然眼睛开始老花,但是李永新很自信,靠手感也不会出错。

霍金铃文/摄

在藤县藤州镇河西,有一家是31年历史的永新钟表维修部,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在周边高楼拔地而起的现代化进程中,小店如时光停留,一直未曾改变。变化的是今年已经58岁的老板李永新,从老父亲手中学会修表手艺后,他一做就是31年,岁月给脸庞刻下丘壑。随着电子钟表的大规模生产占领市场,修表匠人们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可李永新没有放弃手艺,经常到钟表专卖店了解新款,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表技术。

细致静心最为关键

店门口摆着一张老旧的钟表修理台,黄色木质台面已经有些发黑了,有序地归纳着镊子、钳子等修表工具。这就是李永新31年工作的主阵地。

李永新的父亲是藤县有名的钟表修理师傅,老一辈口中的“大胡子修表佬”。还是孩提时候,李永新就对钟表修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上世纪70年代,李永新总是趁大人不在的时候,将大人放在枕头底的手表拆开,然后又悄悄地组装回去。但是并不是每次都可以重装成功,偶尔会因为组装归位不对而被发现,这时候父亲不但不责怪他,反而是耐心教导儿子正确的钟表拆装知识。小时候,李永新放学回家最喜欢去看父亲修钟表,也喜欢动手“帮忙”。

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李永新掌握了钟表修理技能。1979年,李永新开始在藤县金鸡镇、同心镇、埌南镇等地方摆流动摊点修理钟表,1986年,他租下现在开店的地方作为修钟表摊,从此开始了31年的钟表匠工作。“当时,河西这一片只有我一个人修钟表,客人都喊我‘修表的小师傅\’,那时候,修表手艺很受人尊重。”李永新说,上世纪80年代初,手表是个时尚玩意儿,人们把手表看得很重。由于为人厚道,修理细致静心,他得到不少街坊的认可,“当时,一天最多有十几元钱的收入,生意相当不错。”

看见李永新的生意红火,周边先后也开了几家修表摊子,到1987年左右,自发聚集发展的修表生意达到顶峰。但好景不长,1991年前后,电子表开始在国内流行,修表行业的生意越来越差。那几年,周边的修表摊陆续停业了,而李永新的摊子却依然摆在那里,他又成了这条路上唯一的修表匠。

修表的收入,付了房租和家庭支出也就所剩无几了,为了支撑修表的喜好,李永新开始兼卖钟表。

更新知识接轨新品

现在,李永新还保持着平均一天修理20来只钟表的工作量,生意似乎并不受电子表的冲击,这其中离不开一批老顾客的支持和认可,也离不开他豁达爽快的性格。

周先生与李永新认识近三十年了,只要是修表,他都只找李永新。“修理钟表我只相信他,他从不计较,小问题还会帮免费修理。”

李永新对钟表的热爱从未变过,他经常逛钟表店。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新出的钟表,他总要第一时间跑到商场去看看,请售货员讲讲功能,摸索钟表的最新功能,不断更新自己的钟表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

李永新今年58岁了,他的眼睛开始老花,如果光线暗一点,他看手表零件就会有些模糊。不过,李永新很自信,靠手感也不会出错,“就是拧螺丝的时候有些慢了!”

“即使我的眼睛不好使了,铺子还会继续卖钟表。”李永新一边给墙上壁钟上发条一边笑着说。他有三个女儿,但是都不愿意传承他的衣钵,李永新在金鸡镇和埌南镇还收了几个徒弟,不过出师以后都去做了别的生意,收入少是大家不愿意干这行的原因。 “做人最紧要开心!”李永新乐呵呵地说,“人要知足常乐,什么事情都不能想复杂。”李永新把手中刚刚换好表链的手表用仪器压紧实,每一步都一丝不苟,李永新不考虑自己的修钟表生涯还能坚持多久,但现在每天做着喜欢的工作,他感到充实而知足。

新闻推荐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

10月10日,藤县太平镇柴咀村白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在建设施工中。据悉,今年藤县计划搬迁安置建档立卡对象396户1843人,总投资约1.2亿元。目前,该县已完成99户143人的住房建设,部分贫困群众已乔迁新...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