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A 梧州特产美名远扬 实力演绎岭南物阜

梧州日报 2017-08-25 09:33 大字

六堡茶山。师傅在制作纸包鸡。民国时期的双钱龟零膏店。(资料图片)

31 【中华民国】

采写:本报记者 罗丽思

摄影:本报记者 麦朝枢

(除署名外)

水泽梧州,物阜民丰,成就了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饮誉中外的名优特产琳琅满目。纸包鸡,佳肴美食,中国一绝;梧州蜜枣,色泽金黄,清甜松化;龙山蛇酒,传统泡制,风味独特;龙舟腊味,腊香四溢,色味俱佳;六堡茶,红浓陈醇,千年飘香;响水寄生,宫廷贡品,百年传奇……还有各种驰名的农副产品,诸如梧州木薯、西江肉桂、龙圩猪油饼、古凤荔枝、藤县无籽西瓜、古龙八角、古典三黄鸡、蒙山桑蚕、油粘米等等,更是不胜枚举。扼西江水运咽喉的梧州,尽得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而纵观这些风物佳品,不少借由梧州的水土与地利优势,在民国期间风生水起,扬名海内外,传承百年,如今依然活色生香。

梧州美味香飘在外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两广民间曾流传着一句口头禅:“饮食在梧州,鸡飞狗酒属一流。”这“鸡飞狗酒”是什么意思?其中有着一段至今令人乐道的佳话。

三江总汇的水都梧州,历史上是重要的岭南古都,又是对外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工商业繁荣,往来者众。集天时、地利、物产、人文多方面优势,形成讲究美食的传统民俗,市内各酒楼争先研制出各式精美名菜,以招徕客人。其中,尤以“纸包鸡”最独具鲜味。它选用走地三黄鸡,加以各种调料配制,用玉扣纸过油镬后作包皮,将腌过的鸡块包成荷包状放油锅炸,巧妙做到滚油不入内,味汁不外泄,鸡块金黄,入口皮爽,肉嫩骨酥,滋味浓厚。源于清末的梧州纸包鸡,最初由北山脚下的同园翠环楼酒家厨师官良创制,翠环楼于天灾兵祸中倒闭后,曾一度匿迹。民国初年,粤西楼酒家挖掘采用并使其扬名遐迩。这段民国时期的趣事就与这色、香味俱佳的纸包鸡有关,并促其扬名。

据说,曾独揽广东军政大权的民国一级上将“南天王”陈济棠,有一回在广州宴请宾客,宴席上设的虽是山珍海味,但对于那些高级宾客来说,毕竟是吃腻了的食物。此时,陈济棠的宠妾莫秀英便提出要加设一道梧州纸包鸡作为压席菜。莫秀英为何会想到梧州纸包鸡?原来她到梧州时,梧州的军政长官设宴款待,特别点了一道纸包鸡请她品尝,这纸包鸡的奇味,让她念念不忘,于是当下便向陈济棠力推此佳肴。

梧州市图书馆原党支部书记、馆长黄海涵的父亲,当年曾在梧州粤西楼酒楼任厨工,说起父亲讲的这段故事他依然回味不已:“于是,陈济棠即派马弁乘珠江号水上飞机飞达梧州,在粤西楼买了纸包鸡,又按莫秀英的吩咐同时买了特制酥皮狗两只、原汁三蛇酒两箱,乘飞机飞返广州。当晚,宴席上的最后两道压席菜便是梧州纸包鸡和特制酥皮狗,而原汁三蛇酒也取代了其他名酒。当打开一包包纸包鸡时,还热气腾腾,一股奇香扑鼻而来,惹人垂涎。众宾客顿时食欲大增,各人吃过后无不啧啧称绝。”

由此,“陈济棠派飞机到梧州粤西楼买纸包鸡宴客”的新闻,一经传出,顿时成为梧州及省、港、澳的美食佳话,传为口头禅:“饮食在梧州,鸡飞狗酒属一流。”也有善于笑谑者说“梧州美食,鸡犬飞天。”

“秋风起,吃腊味”,同样香飘四方的还有梧州的腊味。每年立秋之后,天气转凉,猪肉腊肠等腊味就成为桂东人的佐餐佳肴。梧州腊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在光绪年间蓬勃兴起。听老梧州人说,腊肠传入梧州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腊肠就是珍贵佳肴的代表。1901年,梧州“良田腊味”店开业,所经营的腊肠在当时最为出名,这也是腊味业在梧州落户的第一家。

《梧州名产溯源》记载,民国时期,梧州腊味业有所发展,小南路有仁昌,大南路有广栈,关底(大东菜市)有良如等多家腊味店,而良田巧制的腊肠以选料精、制作细,色泽鲜、味道正,获得最多青睐。新中国成立前,良田成为梧州各大茶楼、酒馆、饭店的买手最常去订购的腊味店,市内各大平码行逢年过节也常去良田买腊肠作为送礼佳品。

新中国成立后,良田腊味店经公私合营,店名已不存在。庄国礼作为“良田腊味”的第三代传人,也加盟梧州市肉食制品厂,继承并发扬良田腊味的传统制作方法。后来,肉食制品厂将腊肠冠名“龙舟”,这也就是梧州人熟悉并饮誉各地的龙舟牌腊味。2008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梧州腊肠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迄今,梧州腊肠获奖无数,并远销海外,最远曾到达非洲。

B

梧州三宝佳名远扬

不少人鲜知梧州老三宝是哪三样。梧州市志办原主任陈金源介绍说,在最初,梧州三宝是指蜜枣、三蛇酒以及桑寄生。

作为独具梧州特色的传统保健品,随纸包鸡一起“飞天”的三蛇酒就曾位列“梧州三宝”其中一位。《梧州府志》中记载,梧州地处亚热带环境,适宜于各种动植物的繁育生长,毒蛇出入林间,名贵药材遍布山野。然而这地区也常见有暑热湿毒之疾病,人们便用动植物浸酒,饮之以祛除暑湿瘴毒疾病,而这其中,尤以蛇酒最为闻名。据记载,梧州酿造蛇酒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年间就相当流行。北宋人田锡《麴本草》记载:“广西蛇酒,坛中有蛇数寸许,言能去风。其麴乃山中取草所造,良毒不能无虑。”宋伯仁《酒小史》也记载,“广南香蛇酒”均产自梧州。

由于蛇酒具有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等功效,千百年来便作为一道独特的保健饮品传承下来。《梧州名产溯源》记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梧州的动植物酒达到鼎盛时期,仅市区生产厂家就有10多家,其中又以龙山酒厂(梧州龙山酒业有限公司前身)的产品色香味最佳。后来,针对现代人群祛疾保健特点,梧州蛇酒又对传统工艺进行改善,如用蛇类的不同搭配,蛇数量的增减,中药物的不同配方,生产不同功效的蛇酒。风味独特的梧州龙山三蛇酒逐渐风靡两广及港澳地区,并销往东南亚诸国和欧、美、日等国家,如今每年出口数以万箱计。

与三蛇酒齐名的还有蛤蚧酒。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清代初期,梧州民间就有捕捉蛤蚧泡酒的习惯,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当时,梧州东门和河西三界庙一带盛产花头大蛤蚧,百姓常常捕之用以泡酒。《梧州府志》也说“梧州东门蛤蚧酒,远近闻名”。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梧州龙山酒厂博取民间泡制蛤蚧的精华,批量生产蛤蚧酒。在短短几年间,蛤蚧酒的生产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产品不但畅销广西、广东和华东地区,而且开始批量销往港澳,出口东南亚等地。

梧州蜜枣同样历史悠久。《苍梧县志》记载:“白枣产于长洲……杂白糖煮之名曰蜜枣。”清嘉庆年间,长洲岛已有生产蜜枣的作坊,并普遍种植枣树。当时,蜜枣还一度被列为贡品,至清道光年豁免。1850年,长洲岛上标村(今寺冲村上标组)煮枣师傅黄庆仁,应梧州商贾李时石开办的梧州“和发”蜜枣厂聘请加工蜜枣。黄庆仁工艺熟练,他生产出来的蜜枣颗粒饱满,肉厚质松又清甜可口,大受欢迎,远销各地,一下带上梧州特产的光环。有传当时梧州的“和发”蜜枣运到香港销售,客商不用开箱验货,认定为信得过产品,可见其质量上乘,有口皆碑。

长洲还有一样颇为传奇的物产——桑寄生。梧州的桑寄生茶,是广西传统保健茶品,又称广寄生,其节、茎、枝、叶均可入药,作茶剂、煎膏和泡酒之用。味苦、甘,性平和,不寒不热,补肾补血。据记载,桑寄生是鸟雀叼衔一些树果停歇在桑树上啄吃,其中一些种子粘落在山茶科和山榉科等树枝或伤陷处寄生,吸取树的养分长成。人们采集这种寄生物的嫩叶晒制成茶,即为桑寄生茶。有着600多年的历史的梧州桑寄生,其中以长洲所产的最好。早在清代,谢启昆修《广西通志》时说:“桑寄生出苍梧长洲者佳。”长洲杨桥冲边受潺潺流水滋养的响水桑寄生还有段“古”:长洲进士关广槐向太医献桑寄生处方,医好了慈禧太后气血两亏症和大臣张之洞的亏损虚症后,响水桑寄生就扬名天下,成为贡品。

新中国成立后,梧州桑寄生茶由民间制作进入工业化生产。梧州市桑寄生茶厂在博取民间制作桑寄生茶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批量生产桑寄生茶系列产品。1992年被列入中华传统食品保健茶类,荣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和广西抗衰老益寿杯金奖。

C

农副产品驰名中外

除了这些名优特产,梧州各县各市(区)也均有着独具自身特色的农副产品,不少特产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有名乃至世界驰名,用实力诠释梧州的物阜民丰。

“哎呀呀呵!炒糯米来磨米粉啦,可食可食猪油饼饼。猪油饼!朝送茶来暮送酒,好饼出在我嘅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首卖饼歌,在龙圩可谓男女老少人人皆识。歌声所牵引的,是不少当地人舌根深处一份难忘的味觉记忆,那就是猪油饼的味道。

《梧州名产溯源》记载,龙圩猪油饼的前身,是19世纪末粤西楼酒家的白案师傅戎圩(今龙圩)人何守贞、何献廷父子首创的酥饼。1916年,龙圩的何炳在原有酥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软饼,用花生、芝麻、粘米、糯米、白糖、猪油、花生油按比例制作而成,状圆形,饼面印有虫鸟花卉,其味甘香,口感松软,一经问世,便大受欢迎。

后来,何家后人接手经营后,将猪油饼命名为“可口猪油饼”,既取“可以好食”之意,“可”又和“何”姓谐音。新中国成立后,何家家属加入苍梧县供销社食品厂,“可口猪油饼”改名为“龙圩猪油饼”,除畅销梧州地区各地外,还行销广州等地。而后,食品厂倒闭后,龙圩猪油饼并没有在街巷消失,何家后人怀着传承猪油饼制作技艺的热情,又重新在龙圩区的城区中心把饼店开起来,留住古旧的猪油饼味道,如今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龙圩猪油饼也于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梧州特色产品”称号,同时被列入中华食品大全·广西传统食品《广西传统食品》及梧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深受食客青睐。

清嘉庆年间被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的六堡茶更是梧州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茶,据考究其产制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梧州文化》中记载,产于苍梧县六堡镇的六堡茶,以恭州村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的六堡茶,其制作分鲜叶加工和毛茶加工:采一芽二叶至一芽四叶的鲜叶,经杀青、渥堆、复揉、干燥等工序后,再经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烘干、上蒸、踩篓、凉置陈化等工序。民间流传有耐于久藏、越陈越香的说法。苍梧县志(同治版本)则有“六堡味厚,隔宿不变”的评价。

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的六堡茶,在海内外,尤其是在海外侨胞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视为养生保健的珍品,更是百年商埠梧州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口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2014年11月,六堡茶制作技艺还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问世饮用发展延续至今,六堡茶从历史名茶成为当今茶叶市场的新宠,产销两旺销量正逐年上升,屡屡获奖,蜚声中外,喝六堡茶、论六堡茶、藏六堡茶也逐渐成为愈来愈多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新时尚。

在各县市的农副特产中,还有一种号称“广西历史名鸡”的地方特产,便是有着“禾虾头、柚子身、铁线脚”特征的岑溪三黄鸡。如此霸气的称谓从早期的记载中便可见一斑。据清宣统二年(1910年)梧州府出产商品调查统计,岑溪县三黄鸡达10万羽。自清末至民国期间,商人把岑溪产的三黄鸡贩运至港澳,由鸿德等四间牲口行代销,成为当时的抢手货,比其他鸡价高一倍多。1998年,型、色、香、味俱臻一流的岑溪三黄鸡申请注册“古典”商标,此后便称为岑溪古典三黄鸡。如今,根据饮食趋向的变化,推出了多种口味的鸡菜谱,特别是用古典鸡制作的“水蒸鸡”具有独特的风味,还建立系列饭店、连锁店,深受人们青睐。

由天然独特水土培养而出的蒙山油粘米,也是大米中的上乘之品。旧时称“蒙州米”的油粘米不但定为出口特产,也是专供皇宫贵族享用的佳品。清光绪至民国时期,蒙山县城有着多家店铺专门收购运销油粘米。新中国成立前,梧州、广州、港澳等地的米市还有蒙山油粘米专行,成为热门抢手货之一,有着“蒙山油粘米,米贵米船来”的说法。

此外,还有清末时期就引进种植,民国二年(1913年)成立股份公司的藤县古龙八角,运销区内外各地,成为传统出口产品;历来远销粤、港、澳等地,是苍梧县传统出口农产品的古凤荔枝;清光绪年间畅销港澳地区的藤县传统出口商品西江肉桂等诸多风物特产……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逐渐发展成为广西的商业中心,20世纪20年代商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客货船昼夜开航,下行省、港、澳,上达邕、桂、柳,与二十多个城镇直接通航,商业活动相当频繁。与港口贸易相适应,本地市场也颇为兴旺,各主要街道,山货土特产汇集,手工业作坊间杂其中,而梧州众多风物特产也随之远销中外,闻名遐迩,带去别具一格的“老梧州”风味。

新闻推荐

饥荒种木薯

那是端午节后的一个星期天,我带着七岁的孙儿到藤州文化广场玩耍。榕树下,一个卖糍粑的小商贩大声叫喊:卖糯米糍、木薯糍!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大爷闻声都走去买个木薯糍,重新品味一下年轻时吃木薯粥、木薯...

藤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