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天气非常寒冷,志愿军战士没有足够的棉鞋,不少人的脚长了冻疮,莫敬泉也因脚底长出大冻疮无法走路 “我用剪刀把冻疮的血包刺破” 冼振宇 文/摄
莫敬泉至今保留着他的入伍证。
71年前,15岁的莫敬泉带着少年的激情与冲动,跑遍了朝鲜的千里山河;71年后,86岁的莫敬泉静静地坐在家里,把那段硝烟弥漫的经历对记者缓缓诉说。
见识战争残酷
1950年底,15岁的莫敬泉满怀一腔热血在梧州参军入伍。1951年3月,他被调动到南宁市黎塘集合,参加了几个月的军训后,本以为接着要被派去学习汽车维修技术,但部队却立即开拔出发了。
莫敬泉跟随部队一路辗转去到辽宁安东(今辽宁丹东),跑步通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以后,莫敬泉被编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65军195师585团1营第4炮连,负责部队的通讯工作。
莫敬泉所在部队很快进抵临津江附近。平日里,他和战友们一起垒碉堡、挖战壕。但在一次夜间行军,部队突然遭遇空袭,莫敬泉眼睁睁地看着身边一个战友被活活炸死,他终于亲身体验到了战场上的残酷。有时候,敌机突袭志愿军隐蔽的防空洞,狂轰滥炸过后,会把防空洞炸塌,很多战友就这样被活埋在里面。等敌机飞离后,莫敬泉和其他战友们要挖很多天,才能把牺牲战友的尸体挖出来。
江边取水遇袭
在前线阵地上,没有专门的炊事员,志愿军战士们只能轮流做饭。战斗打响后,部队的粮食供应通道会被敌军切断,在此情况下,大家只能每天节省着只吃一碗炒面。莫敬泉回忆说:“因为粮食日益减少,有时候渴了饿了,大家就会到山上找溪水喝和吃松树的嫩叶充饥。”
一天下午,趁着太阳下山,莫敬泉和战友们到临津江边取水。由于装水的铁皮桶被夕阳照射反光,敌人发现了他们的行踪,立即就是一阵枪炮打来。莫敬泉和战友们一头扑到旁边的土坑里隐蔽,敌人枪炮激起的泥土都埋到了他们的肩膀上。幸亏莫敬泉他们遇袭的地点距离我军阵地不远,前来救援的战友一边反击,一边呼喊着莫敬泉的小名:小高子、小高子……最后,战友们终于成功地把莫敬泉救援回去。
由于战场生存环境恶劣,莫敬泉和不少战友都患了夜盲症,一到夜晚就看不见东西,难以分辨方向。这时,战友们想出了用特定口令传递信息的联系方法,还想出用拍手掌的方法分辨敌友。到了冬季,朝鲜的天气非常寒冷,志愿军战士的冬衣不够保暖,又没有足够的棉鞋,不少人的脚长出了冻疮,痛得无法走路,有些战士还要动手术截肢。当时,莫敬泉的脚底也长出了很大的冻疮,无法走路。“我想起了家乡处理冻疮的一种土方法,就用剪刀忍痛把冻疮的血包刺破,让脓血流出来。这样硬熬过去,我脚上的冻伤后来才慢慢痊愈了。”
负伤后行动不便的莫敬泉担负起了为部队修理汽车的任务,在朝鲜一呆就是两年多,直到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以后,莫敬泉才跟随部队回到祖国。
新闻推荐
本报梧州讯(记者/梁乾胜通讯员/吴荣秋)“小朋友们,过斑马线要注意安全,不要跑……”6月10日下午,在梧州市下廓小学龙湖校区大...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