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文物东汉干栏式铜仓 见证东汉时期 梧州经济的繁荣

梧州日报 2021-06-06 06:50 大字

←东汉干栏式铜仓正面照。↓东汉干栏式铜仓仓顶与仓体。(组图由李光亮提供)

李光亮

1965年在当时的梧州市白后村(后称白垢村),出土了一件东汉干栏式铜仓,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干栏式”是指其底部四足架空,以承托上部主体建筑的形式。东汉干栏式铜仓,顶面有瓦垄,仓顶与仓体可分离。仓体中间有一带圆环的门,可开合,门前面的仓体底部向前延伸呈一方形小平台。仓体下面有四柱,柱底部连接往外凸出的柱础。该铜仓整体铸造厚重,写实性强。通高33厘米,仓顶长40厘米、宽32厘米,仓体平底长31厘米、宽25.5厘米,重12.5千克。

丰富了中国建筑史的实物资料

中国建筑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由减法到加法”的过程。最初的建筑,是“减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以渔猎采集为食物来源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住在天然的洞穴里。在对洞穴进行扩大过程中,人类本身未对洞穴增加新的构件,而是对洞穴内石块、土块进行搬离,这一过程是洞穴内相关物体的减少,因而是“减法”。作为“减法”的洞穴,其选址有一定的特征,如向阳、避风、临水、与地面或水面有一定的高度等。

由旧石器时代进入到生产力更高的新石器时代,体现在人类的住所上,即是“减法”与“加法”共存,以及“减法”向“加法”过渡的时期。这时,中国北方地区普遍出现了半地穴式房屋。所谓半地穴式房屋,即向地下挖洞,洞口上面以木棍、柴草作为“墙体”和“屋顶”,“墙体”设有出口,人居其中。深一点的洞,里面会有木桩连接洞底与地面以便上下。半地穴式房屋的主要特点是构造简单和易于保温防寒。显而易见的是,半地穴式房屋向下挖土而形成的“地穴”为“减法”,地面上用木棍、柴草做成的“墙体”和“屋顶”为“加法”。关于以半地穴式房屋为典型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家较为熟知的是西安半坡遗址(其所处年代距今6700~6000年)。在西安半坡遗址,数量众多的半地穴式房屋大量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活场所。在整片房屋周围,则挖有防御作用的壕沟。

同在新石器时代,处于潮湿多雨的华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地区,显然半地穴式房屋并不适用。从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7000~5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其属于距今7000~6000年的文化层中出现了完全为“加法”的干栏式建筑的构件和房屋遗迹。其中建筑构件包含有大量榫卯的木构件。这表明,最迟在距今7000年前的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成熟的带有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进入到王朝时代后,以宫殿、祖庙、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墙、壕沟为一体的大型都城,反映出中国建筑史上的辉煌。

梧州出土的这件干栏式铜仓,属于墓葬中没有实用功能的、仅具有象征意义的“明器”范畴。但是,其宽大的仓顶、可开合的仓门、仓体门前的平台、带有柱础的四根柱子,则是为避免岭南地区潮湿多雨的环境而进行粮食存储的真实写照。同时,该干栏式铜仓,也是干栏式建筑从数千年前出现到沿用至今(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地区的农村,仍能见到以立柱架空建筑主体的干栏式建筑)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见证梧州的经济发展

东汉时期的梧州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经济繁荣、人文荟萃。

从历年来梧州出土的东汉墓葬来看,代表生活富足的青铜器、玛瑙珠、陶牛车等文物均有出土,且以青铜器为多见。这无不表现出东汉时期梧州地区的经济繁荣。该铜仓整体厚重写实的形态,表明了梧州地区先进的铸造工艺。作为存储粮食的铜仓墓葬,则表明墓主人对生前富足生活的留恋。

新闻推荐

梧州市高考准备工作已就绪 今年全市共24628名考生参加考试

本报讯(记者梁燕如通讯员蒙慧营)2021年高考将于6月7日至8日进行,全市共设5个考区、16个正式考点、841个考场,共24628名考生参...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