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骑楼城
袁隆平(前排左二)考察骑楼城,右一为作者。(彭志创供图)
彭志创
惊悉袁隆平院士仙逝,举国同悲,伤痛难抑;同游骑楼,往事历历;情留天地,泣慰伟绩……
追思绵绵,时空流转,回溯四年,依然清晰;那是2017年8月6日清晨,我接到单位的紧急来电:下午袁隆平院士考察骑楼城,立即返梧接待。我携家人提前结束公休假,从北海驱车赶回。归途中的我不断寻思,我能为敬仰已久的袁老说些什么,做点什么?如果随意应付,如何对得起敬爱的袁老?倘若寻常便装,又如何能表达内心尊崇?
我一路琢磨,一路思考,看来只有做足准备,才能为袁院士定制出最佳接待方案,才能提升梧州印象,助力高产优质水稻项目落地梧州。
路上,我不断上网查资料,2017年7月14日,时任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率队到湖南长沙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拜访“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欣然为梧州富硒农业发展题词:“发展梧州富硒农业,造福天下黎民百姓”。资料还显示,梧州水稻产量滑坡,低产田多。我想,袁老此行莫非是亲临指导梧州富硒高产水稻生产?或许也是率队建设“吨半稻”超级富硒水稻试验田,惠及梧州百姓之行。
但是如何将介绍骑楼城和高产优质水稻项目融为一体呢?又如何让袁老对梧州留下最美印象?这又令我再度陷入沉思。
到家后,我立即查阅《梧州市志》《广西商业志》等专业资料,努力梳理能让袁老感兴趣的信息点及趣味点。查阅资料中,我发现了一则消息:2009年,广西倒水镇东阁村发现万年野生水稻,是研究古代水稻的“活化石”。这则消息触动了我。历史上广西米市“一戎二乌三江口”、梧州水稻土特点、梧州富硒农业、杂交水稻新进展等丰富素材,一点点存储进我的脑海里。
8月6日16时,按照最高规格和最隆重的接待标准,我身穿正装,守候在梧州骑楼城牌坊,迎候袁院士到访。
那天,袁老身穿一件花格子衬衣,显得特别精神,虽年事已高,旅途劳顿,但他依然精神奕奕。袁院士虽声名显赫,但此时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位气质朴实、低调内敛的长者,更是一位极负涵养、平易近人的老前辈。我首先向袁老致以问候与感谢,话题一转说道:“袁院士,我们梧州发现了万年野生水稻,是研究古代水稻的‘活化石’。”想不到袁院士一听马上兴致盎然,他拉着我的手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我笑着说:“袁院士放心,梧州科研人员会将研究资料送给您,我们现在先来游览骑楼城。”
此刻,我读懂了一位毕生执迷于杂交水稻培育与研究的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读懂了袁院士对水稻事业的深厚感情与钟爱,读懂了这份求真务实的学者心态,让我肃然起敬。
随后,我以骑楼为引,稻米为线,解释梧州气候土壤、区位优势、交通贸易以及岭南文化特色,袁院士听得很仔细很用心,眼神里闪烁着探究的神采。我猜袁院士对我所介绍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介绍的过程中,我发觉袁老不时露出浅笑,随后又低下头前行。袁老话语不多,总是默默地倾听。当我说到梧州“西江通五省,总汇在梧州”,梧州的山水与您家乡九江市及工作的长沙市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时,袁院士停下脚步,目视远方,思绪仿佛回到了他熟悉的家园,让我不忍心打破他的思绪。“袁老,梧州有着优质富硒的水稻土,如果能让优质高产水稻落户梧州,惠及八桂,将是梧州之福,万民之幸。”我对袁老说。袁老的助手对我说:“你不知道吗,研究中心与梧州已经签署四块富硒杂交水稻试验田。”袁老听到后,神情轻松,如同放下一副重担,微笑着继续往前走。
骑楼城短短数百米,我们缓缓而行二十分钟,袁老惦记的依旧是野生水稻、农民种植、试验推广。
在粤东会馆里,我有幸聆听了袁老与时任梧州市市长朱学庆的交流,袁院士居然能把在市博物馆和骑楼城考察所听过的内容,与朱市长做分享,我惊诧于袁老的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更叹服袁老的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望,袁老真是一位善于倾听、擅长学习的学者。
袁老考察梧州市博物馆还留下“传承岭南文化 扬帆一带一路”亲笔题词,他对梧州寄予殷殷厚望和深深的认同。
珍惜伟业,感恩袁老,敬请放心,一路走好。
新闻推荐
网友提问:位于长洲区新兴二路的广西塑料研究所大院,如今成了一个经营性质的大型室外停车场,场地内停放小车多达四五百辆。请...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