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河西淀粉厂的东汉红陶耳杯为国家二级文物 杯底刻“大吉”实为少见

梧州日报 2021-05-23 06:51 大字

→东汉“大吉”红陶耳杯正面。→东汉“大吉”红陶耳杯底部文字。 (组图由李光亮提供)

李光亮

1966年,东汉“大吉”红陶耳杯在当时的梧州淀粉厂九龙山出土,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该器物质地为红陶,口呈椭圆形,口沿外侧附有半椭圆形双耳,弧腹,平底。底部外侧刻有“大吉”两字,年代为东汉。通高5厘米,椭圆形口长径15.5厘米、短径12厘米。

耳杯的出现与传播

耳杯因其口部外侧有双耳而得名,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以漆耳杯居多,与楚国盛产生漆及其先进的髹漆技术有关。耳杯自东周出现后,至两汉魏晋南朝盛行,唐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耳杯的用途主要作为饮酒、水或汤类的羹食之用。在汉代,作为饮酒器的耳杯常与樽、勺成套出现。其中,樽为盛酒器、温酒器,勺为挹酒器,耳杯则为饮酒器。耳杯的材质,除了最为大宗的漆耳杯外,还有铜耳杯、玉耳杯、陶耳杯、贝壳耳杯、玻璃耳杯等。汉代是漆器发展的极盛期,制作工艺及装饰技法都达到了漆器制作的最高峰。作为以漆器为大宗的耳杯,亦是发展到了极致。在经过考古发掘的高等级汉墓中,均发现有制作精美的漆耳杯,其分布范围北至蒙古国的诺音乌拉,南至两广,东北至朝鲜平壤,西至甘肃,西南至云南,覆盖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广大东亚地区。

作为“一觞一咏”之雅事的耳杯

耳杯因其双耳犹如鸟之双翼,亦被称为羽觞。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跟耳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兰亭集序》中提到被后世所称颂的“兰亭雅集”。其中的“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展现了此次兰亭雅集中的文人,以羽觞盛酒,放置弯曲的溪水中,羽觞止于谁的面前,谁就要取觞饮酒,并赋诗一首。而其中的觞,指的就是漆质的耳杯。“曲水流觞”之雅事在王羲之之后,一直为后世历代文人所称颂,而保存至今。

反映东汉时期梧州的繁荣

梧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红陶耳杯,虽材质为较为普通的陶质,但其底部却刻有表示吉祥如意的“大吉”二字,这实为少见。东汉时期的梧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梧州所处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却未见其他材质尤其是漆耳杯的出土,可能是与梧州所在的岭南地区,其红色酸性土壤对有机质器物极易腐蚀有关。此件“大吉”红陶耳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了东汉时期梧州的繁荣景象。

新闻推荐

携手并肩贡献青年智慧力量 广梧两地青年交流座谈会在梧州市举行

本报讯(记者梁萍见习记者罗枚)5月21日,“广梧合作共创未来”广梧两地青年交流座谈会在梧州市举行,几十位来自广州市和梧州市...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