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聋患者呈现年轻化 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高分贝声音是主因
本报记者 梁燕如通讯员 杨秋月
如今,青年学生、“上班一族”在路上戴着耳机听音乐、听广播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分析指出,个人设备音量过大,正成为听力下降的“第一杀手”。相关人士呼吁,关注用耳卫生、保护耳朵健康要及时行动起来。
1 >>>毕业生未上岗就噪声聋
“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业的人员,确实会因为年龄渐增、工作环境噪声过大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听力下降或受损。但是,企业新招录、未上岗的大中专毕业生如今也出现听力受损现象。”日前,梧州市一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办公室负责人温先生说。
近期,温先生所在企业招录一批新员工,其中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没有机械装备制造从业经历。在新招录人员完成入职体检后,温先生发现,超半数大中专毕业生存在耳朵高频听力受损,即噪声聋现象。尽管这些毕业生各方面条件比较优秀,企业也没有考虑录用。
大中专毕业生出现非职业性噪声聋,已存在多时。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梧州市权威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为存在噪声危害的部分行业企业员工做入职体检时发现,在从未从事存在噪声危害工种的大中专毕业生群体中,噪声聋现象愈发常见,且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分析指出,除去遗传、用药不当等因素,电子产品普及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个性化,通过佩戴耳机使得耳朵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声音环境下,是导致噪声聋发生的主要原因。
2>>>噪声聋初期无感觉
3月18日至19日,记者在梧州市部分大中专院校、中学校园及周边路段走访观察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习惯性佩戴着耳机听音乐。
“课余时间,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我在使用电脑时偶尔也会用耳机听音乐。”梧州市一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一学生施照成说。与小施一样,在记者随机采访的7名中高职学生、高中学段学生中,一半受访学生在使用手机、电脑时,由于感觉声音外放听不清楚,或出于不打扰他人作息考虑,会戴上耳机。有学生坦言,没有留意戴耳机的时间长短,也不了解戴多长时间才不会损害听力。
与社会认知度较高的视力保护、眼睛保健相比,耳朵健康、听力保护尚未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某学校学生工作处负责人也表示,学校未关注到耳朵保健领域,也未组织开展过耳朵保健类知识教育宣传。事实上,耳朵听力损伤具有相对隐蔽性,也使得人们对耳朵保健、听力保护重视不够。市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副科长袁兰琼表示,听力受损、噪声聋是一个慢性过程,初期无耳聋感觉,交谈及社会活动能正常进行。正是这种“不易发现”“不易感知”的疾病特性,导致各类人群、尤其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忽视用耳卫生。
3>>>及早行动保护听力健康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近50%的12岁至35岁人群、大约11亿年轻人由于长时间或过度娱乐噪声暴露,正面临噪声聋危险。
“我们和部分未参加工作的噪声聋青年患者交流得知,他们大多经常佩戴耳机。”袁兰琼说,“不少青少年在接受听力检查前,还带着耳机听音乐。”其实,听力作为人发展成长的一项基本能力,若不及时干预、治疗,都将面临终身耳聋的后果。
“社会各界都要关注耳朵健康、关注用耳卫生,耳朵健康更要从娃娃抓起。”袁兰琼说。严重的听力损伤是无法治愈的,青少年从小就要养成健康的用耳习惯,掌握耳机等设备使用的时和度,尽量不使用插入式耳机,保持健康作息,不要经常到噪声过大的娱乐场所。
相关人士也指出,学校要强化学生用耳健康教育;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适度使用电子产品;企业也要落实员工的噪声防护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听力健康。
新闻推荐
山顶道路泥泞 居民进出困难 因土地边界权属划分存在争议无法进行硬化
本报讯(记者吴小华)“在通往鸡爪山的山顶上,有一段没有硬化的道路,坑坑洼洼,非常难行,使得附近的居民出入困难。”近日,有市民向...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