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聋患者呈现“年轻化” 专家呼吁:关注耳朵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梧州日报 2021-03-23 06:37 大字

本报讯(记者 梁燕如 通讯员 杨秋月)如今,青年学生、“上班一族”在路上戴着耳机听音乐、听广播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分析指出,个人设备音量过大,正成为听力下降的“第一杀手”。相关人士呼吁,关注用耳卫生、保护耳朵健康要及时行动起来。

大中专毕业生未上岗就噪声聋

“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业的人员,确实会因为年龄渐增、工作环境噪声过大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听力下降或受损。但是,企业新招录、未上岗的大中专毕业生如今也出现听力受损现象。”日前,梧州市一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办公室负责人温先生说。

近期,温先生所在企业招录一批新员工,其中一部分是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没有机械装备制造从业经历。完成入职体检后,温先生发现,超半数大中专毕业生存在耳朵高频听力受损,即噪声聋。而听力受损的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各方面条件比较优秀,但是企业最终也没有录用。

记者走访了解到,大中专毕业生出现非职业性噪声聋的现象已存在多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梧州市权威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工作人员为存在噪声危害的部分行业企业员工做入职体检时发现,在从未从事存在噪声危害工种的大中专毕业生群体中,噪声聋现象愈发常见,噪声聋患者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分析指出,除去遗传、用药不当等因素,电子产品普及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个性化,通过佩戴耳机使得耳朵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声音环境下是导致噪声聋发生的主要原因。

不注意佩戴耳机时间长短

3月18日至3月19日,记者在梧州市部分大中专院校、中学校园及周边路段走访观察发现,智能手机、电脑已在学生群体中普及,一部分学生在上下学时间习惯性佩戴着耳机听音乐等。

“课余时间,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我在使用电脑时偶尔也会用耳机听音乐。”梧州市一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一学生施照成说。与小施一样,记者随机采访7名中高职学生、高中学段学生了解到,一半受访学生在使用手机、电脑进行学习、娱乐时,由于感觉声音外放听不清楚,或出于不打扰他人作息的考虑,会戴上耳机。有学生坦言,没有留意戴耳机的时间长短,也不了解戴多长时间才不会损害听力。

走访中,记者发现,与社会认知度较高的视力保护、眼睛保健相比,耳朵健康、听力保护尚未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有学校学生工作处负责人也表示,学校未关注到耳朵保健领域,也未组织开展过耳朵保健类知识教育宣传。事实上,耳朵听力损伤具有相对隐蔽性,也使得人们对耳朵保健、听力保护重视不够。

市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副科长袁兰琼指出,听力受损、噪声聋是一个慢性过程,初期无耳聋感觉,交谈及社会活动能正常进行。正是这种“不易发现”“不易感知”的疾病特性,导致各类人群、尤其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忽视用耳卫生。

及早行动保护听力健康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近50%的12岁至35岁人群、大约11亿年轻人由于长时间或过度娱乐噪声暴露,正面临噪声聋危险。

“我们在与部分未参加工作的噪声聋青年患者交流得知,他们大多经常佩戴耳机。”袁兰琼说。其实,听力作为人发展成长的一项基本能力,低、中、高任一频段的听力严重受损,若不及时干预、治疗,都将面临终身耳聋的后果。

“社会各界都要关注耳朵健康、关注用耳卫生,耳朵健康更要从娃娃抓起。”袁兰琼说。严重的听力损伤是无法治愈的,青少年从小就要养成健康的用耳习惯,掌握耳机等设备使用的时和度,尽量不使用插入式耳机,保持健康作息,不要经常到噪声过大的娱乐场所。

相关人士也指出,学校要强化学生用耳健康教育,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适度使用电子产品,企业也要落实员工的噪声防护措施,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听力健康。

新闻推荐

珍惜水资源 保障水安全 “水厂开放日”活动在三龙水厂开展

本报讯(记者纪荣兰通讯员王嘉慧)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为引导全社会树...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