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西江梧州段水域出现中华白海豚踪迹后,多部门迅速反应, 一场全城合力救助中华白海豚的行动正在展开 全力让迷途中华白海豚回家
本报记者 蒙敏莹
3月13日下午,西江梧州段滨江学府小区对出江面,几名渔民在专家组和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驾驶着6艘渔船,与渔政船只一起,在河道上有序排开并逐渐形成半圆,缓慢地靠近一头中华白海豚,并通过敲击插入水中的铁管,制造出一道“声音屏障”,引导中华白海豚朝着岸边活动。
3月12日,西江梧州段发现中华白海豚后,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白海豚的救助工作,多部门联动,立即出台通告,禁止所有捕捞作业,暂停航道疏浚、水下爆破等施工……一场全城合力救助中华白海豚的行动正在展开。
大海精灵误入西江
“3月13日经有关专家的确认,12日在西江梧州段发现的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梧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队长陈勇佳表示,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公告,要求各界协助有关部门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保护,渔政执法巡查也对中华白海豚进行24小时的跟踪、监测。
中华白海豚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也是全球范围内最濒危的一类海洋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有时也会进入江河,但像这次这样进入到距离海洋300多公里之远的西江,极为罕见。
“救,必须救!”
3月13日上午,西江梧州段中华白海豚救助工作现场会在梧州市的渔政趸船上紧急召开,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北部湾大学、南宁动物园等教授、专家、执法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会同梧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对这头中华白海豚的救助工作。
“今天早上9时许,我们跟随渔政船只巡航约半个小时后,发现了这头中华白海豚的踪迹,目前只发现一头中华白海豚在该区域内活动。”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海萍表示,这头中华白海豚应该属于中老年个体,经过长时间的迁移,它的体力正在一点点地消耗,如果不及时救助,其后续情况或不容乐观。因此,对这只大海的精灵进行救助刻不容缓。
由于这头中华白海豚所在的水域江面宽度为300多米,水深5米多,江面开阔、水下地形复杂、白海豚活动位置变化不断,种种因素让这场救助行动变得困难重重。
3月13日11时许,专家组现场通过语音连线的方式,咨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汕头大学、厦门渔业中心、广东水产研究所、广西科学院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寻求更科学有效的救助方案。
由于中华白海豚在水下主要依赖回声定位系统来分辨方向、与同伴之间交流、捕食及避险。因此,专家组决定采用“声学驱赶”的方法,计划将这头中华白海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再由救护人员站在安全区域,将其放入特定的担架布里固定好身体,再抬上岸。救援成功后,相关部门将通过专车把它送往南宁动物园作进一步救助。
13日16时30分许,救助工作正在展开。为了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市农业农村局联系了对河道情况更为熟悉的渔民参与到中华白海豚救助行动中。救助过程中,虽然救助人员不断调整队形,但中华白海豚一次次地游出了船队的包围范围。随着夜幕降临,为了降低对中华白海豚的刺激,专家组决定先暂停行动,待重新调整救助方案后再对白海豚进行救助。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圆满地完成这次救助任务,让它回到安全的地方。”黄亚焕是参与此次救助行动的渔民之一。据其回忆,1997年,西江梧州段曾出现过中华鲟的身影。
救助行动仍在继续
连日来,对来到西江梧州段的中华白海豚进行救助一事,牵动着市民群众的心。3月14日,专家组和救助组重新调整救助方案,继续对中华白海豚开展救助工作。
14日上午,经巡查显示,中华白海豚已经来到西江梧州段长洲水利枢纽内江西江三桥附近水域活动。随即,救助组根据重新调整的救助方案,先用渔船将渔网围成一个包围圈,再通过人工制造声音,用“声学驱赶”法将海豚赶进目标水域进行救助。但因救助因素过于复杂,为救援行动增加了难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专家郝玉江表示,中华白海豚不能长时间生活在淡水环境,如果长时间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华白海豚会陆续出现淡水皮肤病、血液渗透压降低、低血钠、低血氯等状况,最后因水盐失衡而死亡。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下一步,救助人员将继续对白海豚进行跟踪和监测,寻找合适时机和水域再次进行救助。
新闻推荐
西江梧州段出现疑似海豚动物 市农业农村部门迅速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本报讯(记者蒙敏莹)3月12日,一段在西江梧州段鸳江大桥附近水域出现疑似海豚动物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记者经现场核...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