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袅袅 余韵悠长

南国今报 2020-11-05 14:10 大字

杨凯 杨文标

(上接第8版)

慢慢爱上六堡茶

●杨凯(晨光出版社编审,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

杨凯是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也是知名的普洱茶领域作家。他却告诉记者:自己喝六堡茶蛮多的。

普洱茶专家不爱喝普洱茶?也不尽然。杨凯说,黑茶经过存储后味道转变很大,很多人喜欢这种存储过后的味道,爱喝老茶。但现在市场上普洱老茶的价格太高了,比如一饼上世纪50年代的红印普洱茶,售价高达100多万元。

“一饼300克,一公斤就超过300万元了。”杨凯说,很多人舍不得喝,转而发现存储多年的六堡茶味道很不错,于是开始追六堡茶,发现了六堡茶的好,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杨凯也是这样,慢慢爱上六堡茶的。

爱茶,然后知茶。“早期的六堡茶,更多的是劳动人民喝的茶。”以研究普洱茶历史而知名的他,现在说起六堡茶的历史也是侃侃而谈。他说,100多年前有很多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矿上务工,六堡茶价格不高,许多矿主就一筐筐地买来给工人喝。六堡茶因此慢慢在东南亚流传起来,直到现在马来西亚仍有一些以前的六堡茶留存。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一些原因,梧州的六堡茶“走出去”遇到困难。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制作的六堡茶,泰国、越南等国家制作的也有。

“这些非六堡传统产区的茶,细究起来原料、产地其实不算‘正宗’。”杨凯说,但是,它经过多年的存储已经变成老茶,口感获得了不少认可。很多人喝起来觉得不错,会去了解它的文化内涵,进而溯源到广西梧州,对六堡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杨凯看来,六堡茶产业正处于上升期。这个阶段很多人会买六堡茶收藏,六堡茶的铺货量会比较大。普洱茶也有过这样一个大量铺货期,但在2007年遭遇瓶颈,价格出现很大跌幅,后来又恢复并创下新高,之后大家就更注重质量了。

“普洱茶的发展路径和2007年的遭遇,六堡茶都可以借鉴,好的学习,不好的避免重蹈覆辙,让未来的发展之路走得更顺利。”杨凯说。

讲好文化故事,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

●杨文标(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深圳市华巨臣实业集团总裁)

“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这是潮汕地区一句俗语,足见当地人爱茶的程度。杨文标是典型的潮汕人,也不遗余力传播茶文化。他2008年左右首次喝到六堡茶时就认定:这是个好茶。

那时候,深圳茶圈还没有什么人知道六堡茶。在黑茶中,人们一心追捧普洱茶和安化黑茶等,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六堡茶“俘获”了杨文标的味蕾。“茶汤红亮、香,喝下去后口感独特,身体还会微微发热,对身体好。”这是杨文标对六堡茶的第一印象。透过这些特性,他看到了六堡茶的价值和市场潜力。

此后,杨文标到六堡茶原产地梧州作进一步考察,了解了更多六堡茶的文化和制作工艺,还通过华巨臣茶博会把六堡茶介绍给更多爱茶人士。

“现在六堡茶已走出梧州、广西,走向了全国,在海外销售也很多。”他说,六堡茶有着较好的投资增值性,广西、东南亚地区已经有较长的六堡茶收藏历史。

知茶、爱茶,自然希望六堡茶越走越好。在采访中,杨文标从政府扶持、品牌发展、文化内涵挖掘、标准建立、科技及人才支撑等方面,一口气为六堡茶发展提了7个建议。

“没文化时茶叶是日用品,有了文化后就是艺术品。”杨文标建议,广西在推动六堡茶品牌和茶企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把六堡茶的故事讲好。像普洱茶、大红袍声名远扬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文人墨客追捧。六堡茶可以借鉴这种成熟的做法,请文化大家写关于六堡茶的书和文章、创作有关画作,借着名人的名气传播自己。同时还要有科学研究、数据的支撑,支持人才引进、研究成果发布,为六堡茶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下转第10版)

新闻推荐

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榜样 记市工厂路小学科技老师李欣然

本报记者朱元冬“李老师经常给我们讲文明礼仪,还带我们参加文明交通劝导服务。”11月1日,梧州市工厂路小学六年级学生覃楚...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