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江一桥建设往事

梧州日报 2020-07-23 06:52 大字

桂江一桥(资料图片)。

颜桂海

上世纪60年代末,梧州市桂江一桥在建桥时候,初步定名为“梧州大桥”。如今,这座城市桥梁已经安全运行半个多世纪,依然坚如磐石。近日,笔者查阅《梧州大桥工程工作总结》,里面记载着当时建桥三年的建设往事,档案史料令人眼界大开。

初定名为“梧州大桥”

这本长达40页的总结,分为总论、上编、下编,也分为政治工作总结、技术工作总结。由于历史跨度时间的原因,这一本总结印刷出来后不久,也有用毛笔删除个别词语和语句的地方。这份总结,不仅详尽介绍了勘测设计和大桥各个部位施工的技术过程,而且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该桥的建设管理、工程咨询监理和科研技术创新等内容。

通过总结得知,桂江一桥当初定名为“梧州大桥”。总长470米,其中主引桥长364米,东引道长86米,西引道长20米。主桥三孔,东岸引桥四孔,西岸引桥一孔。该大桥桥宽为15米。这座大桥跨越桂江,是当时华南地区跨度最大的连跨双曲拱桥。

钢材仅用两百多吨

那时候,梧州市区被滔滔桂江分隔为东西岸两部分,交通极为不便。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已设置船只浮桥一道,但由于载重量小,汽车很难通行。每年洪水期间,浮桥常遭冲断,两岸只靠渡船维持交通,既费时又危险。

1960年,市里曾组成“大桥建设筹备处”,对桥线选择和地质勘测做了一系列工作,并申报自治区有关领导单位审查。同时,相关部门也请柳州铁路局专业技术人员来梧多次勘测与论证。

经过几年的反复接触和多次交换意见,终于在1966年10月8日获得批准建设。该大桥于1966年10月24日正式投土填泥,兴工修筑。

按当时记录,该桥工程造价设计总预算281.5万元,工程总决算264.5万元,全桥钢材用量238.83吨,水泥用量5815吨。

“竹木混合支架”施工效果好

该大桥自1966年10月24日开工至1969年9月30日竣工,历时三年。

1969年国庆期间,当梧州市民满怀激情迎接新中国成立20周年到来的时候,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靠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建成的桂江一桥,雄伟壮丽地矗立在桂江之上。一桥飞架,不仅为梧州山城添色,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城乡交通运输建设起着重大作用。

建桥三年间,建桥工人与市民一道,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劈山填海的土办法,创造了世界罕见的11.5米水深筑成两个泥岛的奇迹,终于抢在洪水季节前,完成了桥墩的沉井、封底、填心的各项工程。

建桥工人运用“竹木混合支架”的土办法,搭棚工人冯光照、黎文林、梁振标、黎绍光等敢想、敢干、敢闯,胜利完成了搭设“竹木混合支架”新工艺的艰巨任务;木工陆亚家、梁炳和等人,在无支架情况下,顺利完成了安装模板的工作。他们为国家节省150多吨异型钢材和几十万元的运输费安装费,为世界建桥史上“支架”工艺添上新的一页。

建桥工人用普通打桩机,创造了全区、全国水下打22米长木桩的新纪录;用螺纹钉代替螺栓的新方法,实现水下连桩,提高了连桩的工效,加强了整个支架基础的牢固性,节省了不少钢材。因此,整座大桥仅用钢材200多吨。

老工人傅远兴、李树坤、邓均培等人,在洪水即将淹没沉井的危急情况下,利用棉絮遇水膨胀的道理,创造了“棉花砌砖法”,抢过了洪水速度,使砌砖砂浆赢得了凝固时间,砌好了围水墙,挡住了洪水,从而有效保证了桥墩的正常施工。

新闻推荐

日间包工头 晚上盗矿贼 龙圩区警方破获一起非法盗采国家资源案件

本报讯(记者陈素雅通讯员甘泽民)本为项目施工包工头,深夜却摇身一变成为盗矿贼。7月中旬,龙圩区公安分局破获了一起不法分子...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