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抗洪经历

梧州日报 2020-06-04 06:46 大字

2005年6月22日,洪水漫过河东城区的防洪大堤,进入城区。图为两位梧州市民在修理小船。(新华社资料图片)

李献全

在修建防洪堤前,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低,河东片几乎年年都要被水浸。很多老梧州人都有过“搬水大”的经历。思绪把我拉回到以前的梧州酿酒厂,不禁令我想起那时和全体职工一起日夜奋战、抗击洪水的情景。

梧州酿酒厂坐落在桂江二桥上方的河滩边上,水位较低,在建河东防洪堤前,几乎年年都要被洪水浸,只要洪水涨到18米多,部分仓库、厂房开始被水浸了,全厂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一些工人从水位低的仓库里,把成品、物资搬到水位较高的地方。在水位较高的车间,工人则要正常生产,直到洪水将要浸入车间时才赶紧撤离,然后加入到抢运物资的行列,做到抗洪、生产两不误。

河东未建防洪堤时,每年洪水上街,是同事最忙最辛苦的时候。一些居住在低水位路段的职工要把家具等杂物搬到二楼或三楼的邻居家里堆放,然后到亲朋好友家寄居或被安排到学校的教室暂住,有时洪水涨到二楼又要再往上搬多一次,他们把家事安排好后又要马上赶回厂坚持生产或参加抢运物资。每到这个时候,市区内的公交车已基本停行,只能步行回厂。当时回厂的路有好几条,一条是经北山隧道过十二步梯步行回厂,或是从北山公园经水厂门口下来再经十二步梯回厂,另一条是经猪头岭的西水巷行到桂林路小学下来再经十二步梯回厂,或是搭艇仔渡到桂林路小学门前再走路回厂,有时厂门口的道路被水浸了,职工只好在靠近汽车保养场的围墙上打开一个洞口,让职工们经过保养场再钻洞口才能入厂。当年职工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跋山涉水回厂坚持参加抗洪。

每年洪水上街天气都是比较炎热,一时烈日当空,一时又下起小雨,职工们经常是一身水一身汗,根本分不清那是水那是汗。记得有一年由于洪水涨得太快,机修车间一位姓梁的职工划着艇仔去拆设备,一不小心掉下两米多深的水中。由于不会游泳,他急中生智抱着一条柱子才露出水面,被工友拉上艇后又继续工作。自从出了这件事之后,厂里规定不会游泳的人不准划艇抢运物资。

洪水来得急,道路被水浸了,也照样涉水抢搬物资,职工们经常是挑灯夜战到半夜两三点钟。很多职工因水浸街不便回家,只能在厂找个高水位的地方和衣而睡休息一下,第二天早上又继续搬。有时洪水水位太高,厂里已没有地方堆放了,只好去租借航运局的铁船来堆放物资,职工们搭跳板涉水将物资往船上搬,装满后船就停泊在厂旁,待水退后才搬回厂仓库。

如果说洪水涨时抢运物资辛苦,洪水退时工作量更大。一些职工一方面家要回家清扫清洗准备回迁,另一方面要回厂参加水退后的复工复产工作。工厂要安排人员日夜观察水情,水退一寸马上清理一寸淤泥,洪水退后除了恢复生产外,还要安排人员清洗来不及转移而被水浸过的产品。

现在酿酒厂虽然已被合并,职工们在历年抗洪斗争中顽强拼搏的情景已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新闻推荐

手机可轻松获取医学影像电子胶片 目前市内多家医院已上线“云胶片”

本报讯(记者谢韵通讯员吴豪)近段时间,梧州市工人医院门诊部三楼新设置了三台专用于领取放射检查报告的自助报告取单机。该取...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