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昔日编辑 登门指导改稿

梧州日报 2020-01-15 06:55 大字

梁秋湄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笔者在读初中,有一个星期天,学校组织我们初二年级的学生到当年正在兴建的梧州市中山路参加义务劳动。笔者被当时热火朝天的义务劳动情景所感动,回校之后,以“沙峯”的笔名试写了一篇题为《愉快的义务劳动》投给当时的《梧州日报》,没想到几天之后,这篇“处女作”竟然登上了《梧州日报》,不久,我收到了两元的稿酬通知单。

首次给报纸投稿“一发即中”,当时喜悦的心情实在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从此,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十年如一日永不“悔改”。

然而,毕竟写作是一门脑力劳动,由于自己“底子薄”,生活基础差,所以常常在给报纸投稿过程中“十圈八空”。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一次我给《梧州日报》又投了一篇稿,没想到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一位姓倪的编辑同志突然来到寒舍,既肯定了这篇稿件的可取之处,又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要求我进行修改。

我接受这位编辑同志的指导意见并对稿件进行了一番修改,之后再次投稿,几天之后,这篇稿件就见报了。

鄙人本来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但由于勤奋好学,将勤补拙,持之以恒,终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承蒙国内数十家报刊编辑同志的厚爱,曾经先后用过我不少拙作,其中有的还是在国内外颇具权威和影响的国家级知名报刊。

如今,笔者虽然在写作方面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是,我却一直没有忘记当年《梧州日报》的编辑对我的培育、关怀、鼓励与鞭策。

写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人活着,能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微薄的贡献,能把自己的欢乐与读者朋友分享,既能讴歌光明,弘扬正义,赞颂美好,又敢于针砭时弊,揭露丑恶,抨击歪风,敢为百姓鼓与呼,那一种欢悦的心情是无法言语的。

新闻推荐

脚踏桨板水上漂 只要一块浮板、一支船桨,就可以在平静的江面怡然自得,或者到激流甚至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奋勇搏击 这项运动叫桨板运动

■姚蓝婷/文陈凡/摄1月8日午时,阳光明媚,在万秀区大码头对出江面,相较往日更多了些热闹和欢声,一群年轻人在水面驰骋,就像使出...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