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胶片到数字、从排队购票到线上选座,梧州电影院的发展变迁印证了城市成长的足迹 电影院“映入”新时代
文字:本报记者陈雨燕
电影是视觉与听觉的现代艺术。在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中,电影为时代变迁留下了生动的剪影。如果要历数梧州人民70年来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电影院就是一条穿越时空的光影隧道,它的发展变迁印证了梧州成长的足迹。
梧州有电影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而在1950年至1985年间,梧州市涌现出新闻电影院、红星电影院、海员电影院等影院,以及二中礼堂、体委露天影场、地区礼堂、珠山露天影场等放映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只剩红星、新闻两间“老字号”影院在坚持。
梧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党支部书记王钰,于1988年进入梧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工作,在红星电影院担任放映员。“那时红星电影院只有一个大厅,可容纳一千多人,大家就坐在‘翻板凳’上,看着由氙灯机做光源放映的电影。”王钰记得,红星电影院的“午夜场”电影曾风靡一时。
1994年洪灾后,红星电影院进行过一次大装修,装修完毕后初次在午夜时段放映电影。没想到,“午夜场”十分红火,原本只设置在周末的“午夜场”变为每天晚上都有。红色主题影片、香港武打影片是市民最爱看的,有些电影很多年轻人都去电影院“刷”了好几遍。那时,影院使用氙灯做光源的“松花牌”全套放映设备,放映的是胶片电影,一台放映机需要配一名放映员进行操作,很多个“午夜场”的通宵时光,王钰都守候在影厅后方的放映室内,与观众们一起看了又看《红番区》《东邪西毒》等炙手可热的影片。
电影中光影流动,现实中时间流逝。1997年前后,随着卡拉OK、录像厅以及DVD和家庭影院的快速兴起,电影院的上座率逐渐下降,在无形中走向低潮。
2009年,梧州首家数字影院——大地数字影院在当时的梧州锦泰商业广场开业。这种与商业综合体搭配、一院设多厅,连接院线品牌的影院经营模式,为梧州电影事业带来一阵新风。市民李广是电影爱好者,他记得,2009年以前梧州尚未有院线布局,每次想看进口大片,他只能到广州、南宁等地寻觅效果好的院线影院。当他得知大地影院要在梧州开业时,激动地在豆瓣平台发帖,表示“梧州终于不再只有电影幕布飘摇的红星电影院了”。
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使得梧州电影市场越来越红火,中影星河数字影城、文化中心影城、神冠数字影城、横店电影城、寰亚影城(太阳广场店)等电影院逐步落户梧州市区。而且大部分的影城都紧靠商业综合体,在休闲娱乐设施完备、停车用餐配套齐全的商城内,电影院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
从环绕音响到激光设备,从3D多功能影厅到DMAX数字巨幕影厅,与时俱进的电影设备让市民的观影体验越来越好;从排队购票到线上选座,随着购票的便捷、片源的拓宽,如今看电影已经成为很多梧州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背景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留下了几家简陋影院,新中国成立后,梧州的电影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市政府先后修整了红星电影院、重建了新闻电影院、新建了西江立体电影院,还兴建了文化影剧场、莲花山影剧场、红旗影剧场,以及在市区开辟海员俱乐部、艺术剧院、市人民礼堂、地区礼堂、二中礼堂等放映点,形成了一个布局较为合理的电影放映网。
2009年,梧州首家数字影院在河东片区开业,随后多家院线影院入驻梧州,分布在梧州市区及三县一市。此外,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以每月一次专场电影的公益形式,将电影送到广大乡村地区,还通过“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逐步将乡村露天放映点搬至室内。
(据《梧州市电影志》整理)
新闻推荐
抒发爱国之情 祝愿祖国繁荣 “我和我的祖国”梧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昨晚举行
本报讯(记者李欣鞠)9月28日晚,由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梧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