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70载·我和我的祖国 满目华居歌盛世 李宽林

梧州日报 2019-09-04 07:35 大字

无论是谁,只要曾到长洲岛并环岛绕行一周,首先映入眼帘的同时也给人第一个深刻印象的,必定是那些鳞次栉比的楼房,它们从岛头向岛尾延伸,成片成片地组成一个一个的聚居群落。如果有人以为长洲岛是个“鱼米之乡”,富甲一方。全岛绿树成荫,鱼塘遍布,特产丰盈,栋宇轩昂,就如眼前所见,是从来如此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老家就在长洲岛的地道长洲人,我童年大部分时光是在岛上度过的。在我稚嫩的记忆中,我所居住的长地自然村,村邻的房舍,大都是寥落于柚子林下的散居户,稀稀落落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青瓦木柱篱笆“墙”,有的在墙内糊了厚纸皮,有的在墙内外糊上泥巴,以遮风挡雨;住在山里的人家,大都就地取材,房子结构采用“版筑法”,在夹板中倒上黄泥后再用木棒或碾石舂实,泥干拆板后形成整幅泥墙,有的人为保险安全,还加上木柱承托住“横担”(横梁和桁条)。当时我想,有钱人永远有钱,住的是华屋雅居;穷人永远受穷,住的是草房瓦舍,用他们的话来说是“有瓦遮头”便好,岂敢有所奢望!由于童年的无知,我的想法和认知,也是大错特错了!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事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过了没多少年,新中国成立了,梧州也解放了。长洲岛、梧州,和全国一起,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身做主了的农民,迸发出极大的生产热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吃饱穿暖后,便想到攒钱建房子,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洲岛陆续出现了许多砖混结构的新瓦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如联产承包,允许农民出城经商务工,批准单位及工厂企业可在农村招工,后来还取消了农业税……这样一来,农民们有了多渠道的收入,吃好、穿好、用好之后,便想到要为余钱“找出路”,于是建新房就成为投资的首选。因为这既是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种物业,留待日后长洲岛规划发展时以作商铺或出租之用。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一栋栋新型的豪华的高层楼宇,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道美丽迷人的风景。对比着我童年时的所见,简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两幅不同画面,无法叠合在一起。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人,还是那样的一群人,但由于社会的彻底变革和政策措施的不同,其结果便截然不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我的长洲老家,在堂弟的打理下,也与梧州市及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生活来了个大变样。原本叔伯兄弟产业各占四分之一的祖屋拆除后,我和同祖父的堂弟依然合住一起,先建起了一座“三山屋”;后因洪水浸淹,地基下沉屋墙破裂,被迫拆除后再建起一座楼高三层,上有天面阳台的捣制房。直至前两年,考虑到家庭人口增多,一方面是堂侄子成家多年,子女渐次长大;另一方面堂侄女远嫁他乡,逢年过节相互往来探望不便,便把她和孩子一起接了回来……因此,堂弟经过深谋远虑之后,决定不拆旧楼,在距它10多米外的自留地上再建新楼。这座新楼虽然也是三层,却比旧楼高,每层都有一厅四居室,天台也较为宽敞,并预了需要时可以加层。建楼资金均来自家中存款,分别是堂弟在工厂的退休金,侄子在珍宝巴士公司当司机的工资,侄女在两广市场经商和侄女婿在广东务工的收入,历经多年积累,无须贷款和借债。旧楼原有的两窝燕子也善解人意,一起高兴地随同主人乔迁新居。

农村中不断出现的新楼华居,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向标,是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指示器。它们像一首首的立体诗行,以进行曲的速度,歌颂着我们的时代和升平盛世!

新闻推荐

抓扬尘污染 促环境改善 多部门联合开展项目工地扬尘治理复查

三年三工程本报讯近日,梧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监督局等部门组成检查组,持续加强梧州市在建工...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