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没有公厕,到如今移动式、泡沫式的新式公厕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梧州公厕的变迁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公厕也有电视机 背景资料
20世纪中叶,梧州市的公厕十分稀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陆续建造出约25座公厕,主要分布在山冲和小巷的居民聚居区里。居民若要方便,多需要到公厕里解决,使得公厕一度成为邻里之间交流的“平台”。
旧式公厕一般没有照明,冲水依靠水斗,而且也没有化粪池和排水设施,需要人工和清运。到了20世纪80年代,公厕的数量增加到近60座,由保洁员巡回冲洗,环卫部门购置的吸粪车也开始派上用场。
进入新世纪后,梧州公厕的建造和改造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街头巷尾出现了许多新式公厕,移动式、泡沫式、拼装式、吊装式,等等,既满足人们的如厕需求,又不失美观。
如今,梧州市区的市政公厕有60多座,全市的公厕提升工程也正如期推进。
(朱元冬)
本报记者 朱元冬
“坐落在龙母庙前广场旁的公厕,既宽敞明亮又干净卫生,感觉十分舒适。”土生土长的“70后”梧州市民陈宇,对梧州街道小巷、山麓边坡的公共厕所的沿革有着深刻的感受。
据梧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收藏的史料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梧州市基本没有公厕。掏粪工人每天沿街摇铃收集居民的粪便,把粪便收集到掏粪木车里进行清运。
上世纪70年代,梧州市陆续建造公厕,总数约25座,分布在石鼓冲、意园冲、百花冲、冰泉冲、文澜、珠山、榜山等地。从那时起,居民开始到公厕方便,或自己在家里整理后把粪便倒到公厕里。每晚9点到第二天凌晨6点,掏粪工人用掏粪木车清掏各个公厕的粪坑,然后拉到牛屎码头装船,把粪便集中运到农村作肥料。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公厕的数量增加到近60座,基本由旱式公厕及水冲式公厕组成。环卫部门也购置了吸粪车,用于机械清掏公厕化粪池。但在汽车无法到达的小巷和山上的公厕,仍由人工清掏。
那时,陈宇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住在冰泉冲一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冰泉冲附近北山斜坡中间的一座公厕。“冰泉冲内的居民家中基本没有独立的厕所,都要到这个建在半坡中的公厕里方便。”陈宇说。
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梧州公厕的建造逐渐发生变化。新建的公厕以框架式为主,仍以坑槽加半墙式围栏居多。环卫部门此时对沿街繁华地段的公厕实行承包管理,由保洁员24小时值守,开启了公厕由专人值守的时代,公厕的环境卫生也大大提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梧州市三冲地质灾害整治工程的推进,位于冰泉冲、平民冲、石鼓冲地段的公厕陆续被拆除,市内公厕的数量减至40多座。另一方面,环卫部门陆续大批量改造旧公厕,把原来坑槽式公厕改建为独立带门小间、按键式冲水公厕。“冰泉冲边坡上的公厕在地灾整治中成为历史,这是我们家世代依山而居的记忆。”对此,已在河西定居的陈宇不无感慨。
梧州公厕的发展,街坊们都能亲身体验得到。梧州学院旁及和太和公园路口建造了移动式公厕,中山小游园公厕及西堤公厕是当时较为先进的发泡式免冲公厕。龙母庙公厕则是梧州市第一座星级公厕,里面盥洗池、洗手液、烘干机、厕纸、电视机等一应俱全,由专人守值,限时保洁,为街坊和游客提供舒适的如厕体验。陈宇觉得,不仅梧州市区的公厕变得上档次,郊区很多地方的公厕也比较干净卫生,“特别是附近乡镇景区的公厕,方便又省心”。
大学路军分区附近一间公厕的保洁员阿敏对梧州公厕的变化发展也深有体会。她认为,现在的公厕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冲水阀门,还配备有垃圾桶,既方便人们如厕,又方便保洁工作的开展。这间公厕里还设立有一个小型休息室,里面配置了电风扇、小办公桌,阿敏感觉工作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新闻推荐
梧州市内多家商场超市环境整洁卫生良好,但部分细节有待完善 购物环境很舒心 公益宣传待加强 本报记者 曾燕
8月22日,清洁工在大润发超市频繁地进行清洁。在环境卫生内外无别的旺城广场,其公共卫生标识明细,车辆停放和送货车辆位置定...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