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梧州港的机械化
60年前的梧州,是三江货物的集散地,对内承担两广水路运输、中转、装卸,对外承担出口货物的过船、过驳、上筏、仓储作业。但新中国成立前,梧州港从龙母庙码头至下关的30多个码头中,没有一个码头是使用机械装卸货物的。除了一些大型客货船有简易的人力滑轮、杠杆外,其余货船卸货、装货都是靠人力肩挑背驮,装卸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码头工人天天在“件件肉搏、汗湿衣衫”的苦力环境中劳动。那时,装卸工用竹竿、藤络、绳索把每包100公斤的大米、白糖以及大油桶等货物,从货船抬上岸仓库。江心过船中转的装卸工,背着一袋袋沉重的矿产、大米,从一艘船的仓底上,经过跳板背到另一艘船的仓底。
新中国成立后,梧州水运不断发展,进出口货物不断增加,单靠落后简陋的人工装卸货物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梧州港口每天待装、待卸的货物经常达6000多吨,积压船舶达上百艘。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区交通厅借着这股东风,贯彻落实交通部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的“双革”运动,梧州市政府响应号召,在全市大搞机械化。梧州港务所码头工人率先上马,土洋结合,在大南码头先后建造链板运输机、过仓机、少先吊。梧州市运输公司、河西各码头也闻风而动,在富民码头建起电动缆车、吸谷机、皮带机,在大同码头、电厂码头建起卸煤机、堆高机、水上桥式起重机。当年梧州港务所的青年革新能手宾超雄顶严寒、冒高温,带领大家日夜奋战在机械码头上。经过工人们一年多奋战,梧州港口码头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各种机械码头已发展到52个,梧州港终于以机械化替代了人力,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以往将100吨红砖中转过船用人力要搬一天,使用机械搬运后只需4小时即可完成。
自治区交通厅还为梧州港务所建设了一座能中转趸货5000多吨的大南仓库码头,加快装卸货物的效率。由于当年梧州港“双革”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内河先进港口,受到中央交通部的表扬。1960年1月23日,交通部海河总局在梧州召开了全国中小港口装卸机具先进经验交流会。
1976年,梧州港务所机修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制造出梧州港第一台大型5吨龙门式起重吊机,使大南码头逐渐发展成为梧州港第一个机械水陆装卸、集装箱、储存、转运的综合码头。江心作业区在“双革”中,创新了网络成组运输,解决了矿产散货中转过船速度慢的大难题,提高了中转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原来人力铲250吨矿要两天时间,改革后成组运输仅用3小时。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梧州港的机械装卸码头增至160多个,全港共有装卸机械220台、浮船吊机及配套缆车作业线81条(台)。1988年,梧州港装卸量达274万吨。(李定国)
新闻推荐
社区环境干净、显眼处有标语、志愿服务踊跃,梧州市民切身感受到“四城联创”工作带来的变化 管好“小家”,市容市貌更美丽
经过一系列提升改造工程,梧州的大街小巷正在逐步发生变化。道路平整干净、车辆停放有序、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这些变化...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