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风采 社区“管家” 管的事儿真不少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社区“管家”,陈燕玲做爱岗敬业的表率,服务群众,弘扬正气

梧州日报 2019-08-21 09:02 大字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社区“管家”,万秀区角嘴街道办新兴社区的党委书记陈燕玲默默付出、任劳任怨,赢得居民群众的好口碑,多年来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助残志愿者和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

做文明奉献的引路人

奉献,让她成为文明社区的带头人。多年来,陈燕玲一直在背后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她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自觉学习的表率、爱岗敬业的表率、服务群众的表率、遵纪守法的表率、弘扬正气的表率,树人民群众满意的形象。

陈燕玲是默默奉献的一个人,最脏最累的工作总是看见她的身影。为创建一个整洁、干净的文明社区环境,她积极组织社区干部、党员、居民、青年志愿者在“学雷锋日”、“双休日”、“党员活动日”到社区进行义务劳动、清理卫生死角,为居民营造了洁净、优美的生活环境,并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主动服务,遇到难题不回避,让陈燕玲成为社区居民的知心人。新兴社区作为一个老社区,环境卫生、邻里矛盾纠纷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新兴市场整治中,陈燕玲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社区、市场周边乱摆卖、违章搭盖进行整治,并加强了对新兴社区小游园整治,组织红袖章进行义务巡逻队,社区环境得到整治,居民群众生活改善环境,收到良好效果。

做弱势群体的贴心人

陈燕玲作为社区的“一家之长”,居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都会习惯到社区找她。

李婆婆是一名99岁的高龄老人,生活已失去自理能力,而几个子女亦因年纪、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已经不能亲力亲为去服侍、照顾母亲。李婆婆的儿子到社区直接找到陈燕玲,希望社区能出面调解老人赡养问题。经陈燕玲的几次调解,李婆婆的几个子女最终达成一致协议,签署一份关于李婆婆晚年赡养问题的协议,解决了李婆婆安度晚年的后顾之忧。

家住新兴一路的居民陈洁英与都患有精神病的丈夫和儿子相依为命,陈燕玲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陈洁英申领低保,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看着新兴一路的居民赵洁珍老人的房屋多处漏水,陈燕玲主动多方联系找人修建房子,还与相关单位进行协商,减免了赵洁珍的水、电费、垃圾处理费。

关爱,让陈燕玲成为社区弱势群体的贴心人。陈燕玲把服务群众,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作为社区的服务宗旨。辖区居民一对姓甘的夫妻,双方是下岗待业人员,没有固定收入,其女儿是二级智力重残人员,没有劳动能力,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家庭生活比较困难,陈燕玲知道后,查找招工信息,动员其参加就业招聘会,还办理了阳光家园和计生特别扶助补贴,为她申请了公共租赁房,解决了她的生活后顾之忧。

家住新兴一路胜隆里的邓女士,因患上了乳腺癌,长期的病痛及医药费给家庭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自家经营的快餐店也变卖,所得费用全部用来治病,丈夫迫于生计去做送外卖工作。陈燕玲知道情况后,在日常的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其康复阶段为她介绍相对轻松的工作,与“双报到”单位联系把其女儿免费送到青少年宫学习英语及画画兴趣班,让她能够及时解决生活和女儿学习上的困难。陈燕玲就是这样,在弱势群体有困难时,总会伸出援手,成为他们的贴心人。

做棚改工作的带头人

用心,让陈燕玲成为棚改工作的带头人。为了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让为民棚改真正惠民,从2016年加入到工厂一路、新兴一路两个片区棚户区征拆工作以来,在棚改区改造关乎房屋拆迁问题上,有个别居民拒绝配合工作。陈燕玲了解到这些基本情况后,利用下班时间到居民家中宣传动迁政策,说明项目征拆工作的合法性和必要性,苦口婆心地讲解各项棚改政策。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工作,居民群众逐渐主动到社区递交相关材料,配合棚改工作。

作为万秀区角嘴街道棚户区改造动迁十组组长,棚改工作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陈燕玲的足迹,她和风细雨般的真诚沟通,都住户倍感亲切。每天,她和工作组的同志们积极入户宣传改造的意义,宣讲拆迁的法规政策,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晚上十点多了还在汇总分析,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精神,一心扑在拆迁工作中。发扬不怕吃苦的精神,遇到困难积极主动去解决。新兴一路梁先生是一名三级智障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靠自己70多岁的哥哥照顾,其家人担心拆迁后无房屋可住,没有解决其住房问题,他不同意搬迁、签约。为此,陈燕玲多次与民政部门、市福利院沟通,最终安置老人到市福利院进行治疗养老,最后其家人满意地签约。

作为最基层的社区工作者, 陈燕玲自觉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自己工作实践中,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一名党员的担当。

新闻推荐

西江机场单日保障旅客突破一千人次

本报讯8月18日,随着KN5732梧州至北京南苑航班起飞,梧州西江机场单日保障旅客首次突破1000人次,达到1004人次,创单日保障旅客...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