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圩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于新多次到现场一线办公,了解 群众所需,提出可行方案,着力推动城区重大项目建设 群众认可是最好的肯定

西江都市报 2019-08-08 08:39 大字

“实实在在给群众办实事,群众的认可度比说一千句一万句好话强得多。”这是采访中于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他时任龙圩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和重点民生工作,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利;2019年3月以来,他调任龙圩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上任后建立联合执法领导小组,着力推动龙圩区重大项目建设,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群众做出示范表率。

产业引领决胜脱贫攻坚

龙圩区是2013年新成立的城区,财政困难,发展基础单薄,被列入自治区2016年9个实现贫困县(区)脱贫摘帽之一的城区。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把控脱贫攻坚工作进度,当时兼任龙圩区精准脱贫摘帽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的于新创新推行“钉钉”软件管理、月出勤登记、每周例会、督查通报和奖惩制度,从制度上确保了各项扶贫政策与扶贫项目落实。

光落实制度还不行,发展产业才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点。为此,于新走遍了龙圩的山山水水,听取各方意见后,发现龙圩区辖区土壤有天然富硒的自然优势,适合推广发展富硒水稻产业。“我们决定把富硒水稻种植作为推动脱贫攻坚摘帽的重点项目,全力打造万亩种植基地,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为全力推进脱贫产业发展,龙圩区引进了“思委米”品牌企业梧州市康明农业发展中心和梧州农业康盈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生产富硒优质稻。目前年均种植约2.3万亩,参与贫困户5822户,贫困户覆盖率达到70%。

长期以来,龙圩区存在部分农田荒废,单种水稻收益低微的情况。为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在于新的大力推动下,龙圩区积极引进稻田养螺生态循环模式。该模式获得2017年农业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绿色生态奖。目前,龙圩区已发展田螺养殖面积约1600亩,有佰宝、田螺姑娘、绿旺、民聚发、五福等8家合作社种养或开办企业,经发展现已开设餐饮门店有螺王山庄、广义螺尚客、食家莊、一碗螺等多家专营门店,以搭建交易平台等形式,促进了一产与三产的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

通过多方努力,2016年龙圩区实现了整区脱贫。到目前为止,该区共2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4954户21582名贫困人口脱贫。

扎根基层破解发展难题

烈日下,他深入基层调研或到征地现场做协调工作;大雨中,他进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夜深时,他仍在办公室忙碌着,或是静静思考工作……这已成为于新日常工作状态的写照。

“龙圩区区域调整后,部分单位出现了无执法权,无法有效开展执法工作的现象。”于新介绍,看到这样的情况后,他决定创新成立联合执法领导小组,更好地落实龙圩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助推重大项目建设,打击非法采砂采矿、非法侵占买卖集体土地和已征土地、非法占用土地建房及搭盖物的行为。

成立3个多月以来,联合执法组已开展25次联合执法行动,累计出动人员3200多人次,取缔流动乱摆乱卖摊档15起,整治占用人行道营业店铺25起,拆除砖混框架结构物20处2949平方米、搭棚结构物43处7542平方米、非法抢搭建筑物面积约320平方米,打击非法采砂点40处,为龙圩区城市建设提质、乡村振兴、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

重大项目建设是龙圩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为保证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湿地公园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于新多次到现场一线办公,耐心细致了解群众最关切的事,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苦口婆心地劝说阻工的群众,另一方面亲自督办加快方案的审批、实施。目前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项目已完成土地征收任务的97%,湿地公园项目各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曾燕张磊)

新闻推荐

绿化带保洁工作更精细化 市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化带保洁工作移交方案施行

本报讯(记者谢韵)8月6日,记者从梧州市“城市建设提质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为了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