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壳进入火锅”折射监管缺位

梧州日报 2018-12-31 09:06 大字

据《梧州日报》报道:近期,记者整理了国家及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5年来关于火锅底料的质量抽检报告。结果显示,国家及省级食药监共抽检出23批次不合格的火锅底料,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检出罂粟壳成分,如那可丁、罂粟碱、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等。

一到寒冷的冬天,热气腾腾的火锅就成了不少人聚餐的首选。然而,殊不知,一些无良火锅店经营者铤而走险,肆意在火锅底料中添加罂粟壳,让火锅具有不一样的味道,而这种味道,消费者一旦吃过之后就会上瘾,就总想着再来吃,商家从而能紧紧留住“回头客”,赚钱自然不在话下了。

早在2008年,在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罂粟壳就被列为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进入火锅”的事件不由得再一次拷问我们:食品安全底线在哪里?

毫无疑问,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于不顾,肆意在火锅底料中添加罂粟壳增加味道,以便吸引食客,凸显的是相关火锅店经营者见利忘义、利欲熏心。但是,罂粟壳能从田间走向餐桌,一路要经过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到最后能堂而皇之地摆在消费者面前,也说明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市场监管上存在着不少的漏洞,折射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短板。

笔者认为,要从源头上杜绝“罂粟壳进入火锅”现象,一方面亟须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不折不扣加强食品抽检、检测工作,及时发现使用、贩卖生产罂粟壳调味料行为,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处罚,另一方面还要推动建立“社会共治”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全方位地建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加快推动政府、社会、市场、消费者、技术共同参与监管,从根本上解决有限的政府监管力量与无限的监管对象的矛盾。

当然,消费者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目前的条件下,个人是不可能鉴别食物里有没罂粟壳成分的,但可以在就餐时尽量选择知名的火锅店而非路边不知名的小摊,最大限度规避食用到罂粟壳的风险。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民的身体素质。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只有在商家头顶随时悬挂利剑,形成政府、社会、市场、消费者、技术多位一体的“社会共治”网络,才能防患于未然。

新闻推荐

寓教于乐开展法治宣传

本报讯为加强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宣传教育,12月27日,梧州市万秀区司法局城南司法所联合梧州市五坊路小学、城南街...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