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假 去刮枣

西江都市报 2018-12-28 15:08 大字

年轻的同志可能不知道,梧州蜜枣在清朝嘉庆年间就开始出名了,而且被列为朝廷贡品,直到道光年间才豁免。解放初期,梧州有七家生产蜜枣的厂,由于各自为政,质量参差不齐,于是在1952年,市政府对这些厂家的生产实行统一管理,全部合并入梧州糖厂,由年产几十吨发展到几百吨,甚至最高产量时达到900吨,产品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每年的暑假是生产蜜枣的旺季,每天都有几十吨从树上摘下来运到厂里的生枣,而生产蜜枣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刮枣,即对每只生枣进行刮皮加工,以便于后来煮枣时糖液能充分进入枣内。刮枣要人工操作,每到这个时候,需要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及时来刮枣,于是工厂张贴告示,大量招收临时刮枣工,因不需要很大体力,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报名。那段时间,很多中小学生都去报名,刮一斤枣有1分钱报酬,多数学生趁这个机会挣点学费,也不排除个别学生是凑热闹觉得好玩去报名的。

报名通过后,每人发一张出入证和计分小册,安排坐在大工棚里,然后分批集中请老工人上辅导课,详细讲解和示范操作,并强调工作的制度和纪律。刮枣的工具很简单,由每个人按样回家制作。具体是:准备六七枚约3厘米长的缝衣针,然后用两块长约7厘米、宽约2.5厘米的薄竹片,将针并排夹牢,针头突出竹片约0.5厘米,针之间有小小的间隙。操作时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拿着枣的两头并转动,右手拿着针排顺着枣从头到尾全身刮一圈,刮时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深了煮枣时枣容易烂,浅了煮枣时不易入糖,刮时老工人会随时巡查和监督,发现问题立即给予纠正,调整好针排。

生枣运到厂时,大家排好队领枣,每人先分一竹箕枣,刮完用另一只竹箕装刮好的枣,验收合格才过磅记入计分册。工作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反正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论斤计算。开始时动作慢,每天7小时刮15公斤左右,后来熟练了能多一倍。有的手快的能刮上百斤。每天的午餐则是早上各自从家里带去的。

我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参加了几年刮枣,作为学生能参加这种劳动,既体验了赚钱的艰辛,又学到了一些生产知识,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大的。(谢付生)

新闻推荐

表彰先进提升技能水平

本报讯12月25日,梧州市总工会召开表彰大会,对在第六届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选手进行表彰,弘扬工匠精神,提升技能...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