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商业劳模冯仲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冯仲是梧州市饮食公司肉食制品厂直属排的排长(那时单位按“军事化”编制)。那时,肉食制品厂产量有限。到1972年全年生产腊肠也不过67500斤,按当时全市人口平均分配,每人享用量不足4两。到了1982年,按当时平均人口计算,每人享用量已达2斤多,供不应求。
1956年,24岁的冯仲从零售公司调到屠宰场宰猪。有时,他一夜要杀两三百头猪。每天下班,壮实的冯仲也感到疲惫不堪,身体像散了架。他想,如果用机械刮毛,提高效率该多好。
他找来老搭档卢梓金、卢国礼,蹲在满是猪毛、猪血的地上画图,冯仲表示要搞技术革新。革新技术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全厂的机械设备,一台维修用的小台钻,一个缺了牙的台钳,几把手锤、扳手,余下的是一堆碎铁料。
冯仲不懂看机械图,就连普通机器零件的名字也叫不出来,要搞宰猪生产线谈何容易?
冯仲骑自行车上班,他突然从脚踏的链条带动飞轮得到了启发,于是依样画葫芦,画了一张屠猪半自动运输线。他捧着这张只有自己看得懂的“设计图”,去求教一位工程师,工程师仔细看后说道:“唔,有一定道理,只是比例不当……”工程师边说,边动手修改。后来,经过冯仲一班人的努力。这条半自动屠猪运输线成功投产,冯仲也想得更远了。
一天,他看到屠宰场的排污沟白花花的网油往外流,网油被水冲进大渠,眼睁睁地看着一百多斤的网油被冲走,觉得很可惜。经过一番琢磨,冯仲搞了一个废油回收过滤池,把每天回收的猪网油提炼成工业油,聚毛成裘,一个月便为单位增加了一千多元的收入。
1970年年底,冯仲当上技术革新小组长,责任更重了。如果沿着传统制作腊肠、肥肉、瘦肉,按数搭配,但肥块全得用人工切成肉粒。隆冬腊月,猪肉冻得硬邦邦的,工场虽然设置有火盘取暖,但工人的手脚却冻得不听使唤。
冯仲当上组长,就得做出点成绩来,他找来卢梓金、卢国礼及两个切肉工人,几个人围在一起,想要搞个切肉机。经过20多次反复试验,苍天不负有心人,机械切肉机终于成功投产了,一个人操作的切肉机,可代替13个劳动力。
冯仲在技术革新中不停步,他也想出制造灌肠机,改革漏斗套肠衣的技术工艺。他千方百计从武汉一家肉食加工厂要来一套灌肠机的图纸,有了图,劲头也来了,他们依图仿制,足足花了两年时间,灌肠机还仿制不出来。百折不挠的冯仲呕心沥血,经过180天的奋战,作了120次反复试验,灌肠机终于制造成功投产,一年可节约肠衣4000多斤,为企业创利8万多元。他创制的红外线加热干燥技术,生产腊肠进行循环烘干方法,将原来烘干一柜腊肠需要96小时缩减到40小时,效率提高一倍多。
劳动能使人增长智慧,改革会让人变得聪明。冯仲将生产腊肠的22个工序,改革成一条流水生产作业线,工作效率提高4倍多,节省80个劳动力,还节约5万多斤燃料,这条生产线还属全国首创。
冯仲是技术革新的幸运儿,他在短短的十多年间,革新了几十个生产工艺及技术项目,而且,每一项都是从零开始,最终走向成功。他们研制的人造肠衣,得到药检所、轻工试验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历经了数不尽的失败,终于在1985年明媚的春天试制成功,为梧州经济腾飞作出了贡献。
共和国不会忘记,党和人民授予梧州市食品公司肉食制品厂厂长冯仲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称号。(刘道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柳双)市民政局近日发布公告,梧州市烟花爆竹行业协会、梧州市射击射箭协会、梧州市文化创意协会、梧州元丰监钱币...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