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些行为, 或许是患了“心病” 专家呼吁家长及教师应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西江都市报 2018-10-11 15:07 大字

本报讯(记者 陈素雅 通讯员 王伟忠)学习“尖子生”因为生活琐事竟向母亲举起尖刀威胁;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导致同一屋檐下的母子二人一年多没有言语交流……亲子关系、人际交往通常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当天上午,梧州市多家医疗机构在潘塘公园设点开展心理义诊,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举办心理健康公众开放日活动,旨在唤起家长及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三千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负责人介绍,目前院内的心理咨询门诊量也在逐年增长,青少年就诊年龄集中在6岁到18岁之间。

在开放日现场,心理咨询师向前来听课的中小学教师、班主任及家长分享了本市一起较为典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案例。市内一学生小李年幼便失去了父亲,家境困难,他感觉自己会被周边的同学歧视;同时,小李在家庭中又得到母亲过于细致的照料。长期的情绪对抗,使他出现了自卑、中度焦虑的心理。到了高中阶段,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不愿学习、不愿与同龄人交往。在家庭中,他面对母亲时要么沉默,要么恶言恶语。心理咨询师在介入干预后,通过引导小李觉察自我认知与情绪、行为及事件之间的关系,使他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再辅以药物治疗。此后,这位高中生对学校不再抗拒,能坚持在教室上课和考试,与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不少教师或班主任发现班里有一两个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征兆,使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早期干预,避免问题更严重。”梧州三中校长韦万里带领校内的教师及班主任前来听课。他介绍,考试前孩子出现焦虑状态,考试后孩子出现抑郁状态的案例较为普遍,而在得到专业人士的介入后,效果明显。

如何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师邹燕梅指出,应从早期筛查、早期评估、治疗康复三个环节入手,同时寻找孩子“心病”的成因,在全社会建立系统防治机制,学校、医院、家庭共同参与。家庭亲子关系往往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起源,为此,她进一步建议,很多青少年在患病初期会出现睡眠不好、饮食不规律、注意力下降等表现,家长要关注这些细节,若发现问题,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新闻推荐

普及急救知识

10月10日,在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演示小儿心肺复苏操作要领。当日,市卫生计生委、团市委、市文明办等单位举办2018年第九...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