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曲奏出梧州的海外之声
近日,我翻阅旧作,一篇20多年前在美国纽约一份华文报纸发表的文章,勾起了我对往事的追忆。
那是1994年5月20日纽约《东方新闻报》刊登的《广西梧州·面向世界》。当时为何投稿至万里之外的新闻媒体呢?说来话长。
这份《东方新闻报》的主编李勇,是我当年在小学、初中的同班老同学,既是老乡,后来又成了老朋友、老同行。想当年,正值抗日烽火连天,困难当头之际,能在一起寒窗苦读,友情弥足珍贵。后来他跟随父母和弟弟妹妹离开梧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远渡重洋,到了美国纽约,随后成家立室,在那里定居,开创自己的事业。和他在梧州一中一别,就是30多年。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但他一直把故乡梧州铭记在心,情牵万里。改革开放之后,李勇重返梧州,几经波折,多方打听,他找到了我,再叙昔日同窗之情。此后,他多次返梧,与我及我的家人相叙,还寻旧居,访故友,聚聚散散,友情不断。
正是基于这一线相牵,1994年5月的一天,他打来远洋电话,邀我为他主编的这家报刊《东方新闻报》,写篇专门介绍梧州的文章,一则让当地的华人华侨看到今天梧州的新面貌,或许会创造点商机,合作共赢;二则他也能更接近故乡,以解乡愁。我当即一口答应,着手筹划。文章从当年梧州的大环境着眼,立足于处在两广咽喉地带的地理优势,以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利局势,用浓重的笔锋写出梧州市当年随着海、陆、空交通基本设施的全面改观,投资环境正在显著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综合这些,文章写出了梧州人当年怀着远大理想,加速向世界开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此文送达纽约《东方新闻报》之后,在发表之前,主编李勇还在文章结尾处写了“编者注”指出,“纽约华人社区,以两广人士为主流,而梧州位于两广边界,广为两广人熟悉。因此,这篇《梧州通讯》相信必为本报读者所欣赏。”
为发表此文,李勇确实用心良苦,情动我心。不单如此,他对梧州的故乡情深,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前不久,在我执笔写本文之前,曾翻阅我的日记,记下了这么一个故事。那是1994年6月19日,梧州遭到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他得知情况后,又连夜从纽约致电给我,问及汛情,正好我在报社上夜班,在电话中向他述说汛情后,他立即在当地一家华文报纸上,刊登梧州市抗洪大军奋战洪魔的消息,让当地关心梧州的华人华侨和梧州老乡知情。
可见,他的乡情浓浓,有如泉水涓涓细流。这次翻阅旧作引起的点滴追忆,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
新闻推荐
精益管理协助企业降本增效 梧州供电局落实改革政策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本报讯(记者梁燕如通讯员刘祥吉何华文)近期,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一新能源企业由于扩大生产需要,申请用电报装。接到报装信息后...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