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当心野蜂 “撒野”伤人 医生:被蜂蜇伤严重可致命,应立即送医

梧州日报 2018-08-06 09:28 大字

本报记者 罗丽思通讯员 邓淑冰

时至炎夏,蜂飞蝶舞。当人们外出劳作或郊游时,也许不曾想,小小采花蜂也可能带来致命伤害。医生提醒,夏秋季是蜂蜇伤的高发季节,市民可掌握一些应急处理办法,一旦被蜂蜇伤,能及时自我处理。若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时下进入野蜂伤人高峰期

近日,家住广仁路的钟女士在睡觉时,就不慎被一只马蜂蜇到,随后感到头晕且有呕吐感,“被蜇的当下非常痛,然后想着应该不太严重,就拿了点冰敷在伤口处,但过了一会不管用,并且感觉头很晕,想吐。”察觉身体不舒服的钟女士随后到医院就诊,医生为她进行了治疗。无独有偶,当钟女士到医院时,发现还有两个病人同样是由于被蜂蜇伤后前来就诊的。“有一个是货车司机,在开车时被一只从车窗飞入的野蜂蜇伤,随即感到晕眩,无法开车,随后马上到医院就诊。”钟女士说道。

记者了解到,每年这个时节,都是马蜂等毒蜂筑巢繁殖的旺季,市内一些医院先后接诊了不少被蜂蜇伤的患者。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外科急诊副主任医师莫伟强介绍,蜂蜇伤是野外生产作业中常见的急症,每年的8月到11月是高峰期。“正常情况下蜂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及动物,但经常会进行防卫性攻击。”他介绍,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蜇人蜂有胡蜂(亦称黄蜂或马蜂)和蜜蜂,这两类蜂的毒性相差较大,黄蜂的毒性远高于蜜蜂。他举例说,正常情况下,一次被10只蜜蜂蜇伤会引起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被200到300只蜜蜂蜇伤会引起血管絮乱症状,如休克;若被500只蜜蜂蜇伤则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及过敏性休克,甚至致死。

莫伟强介绍,当蜂的毒针刺入人畜皮肤后即注入毒液。其中,蜜蜂蜇人后,尾刺会留在皮肤内,而黄蜂的尾刺则不会留在人体。个别蜂蜇伤只会引起局部反应,如红肿、疼痛等。但如果对蜂毒过度敏感的人遭到群蜂蜇伤时,可出现大片红斑、坏死灶,同时伴有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损害,如全身瘙痒、皮疹、憋闷、气紧、呼吸困难、声嘶、恶心、呕吐等。

野蜂蜇伤需区别处理

日常生活中,人们若不留神,比较容易遭到蜂蜇伤,这种情况下有何应急处理办法?莫伟强说,蜂蜇伤的治疗应尽快、尽早进行处理。包括彻底清除局部的毒刺,防止毒素进一步进入血液,清除体内毒素,阻断毒性反应,防治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防治脏器损伤及并发症。如果皮肤留有毒刺,应尽早拔除。可用小针挑拨、镊子镊出或胶布粘起,不要挤压毒刺,使用清水彻底冲洗、冰敷可减轻局部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蜜蜂与黄蜂的毒性不同,处理方法有所区别。因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用弱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肥皂水、新鲜尿液清洗或外敷。胡蜂和黄蜂毒性呈碱性,可用弱酸性溶液,如弱酸或食醋、硼酸清洗,并给予止痛药或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扑尔敏、西替利嗪等药物。莫伟强还提到一些中草药治疗方法,可选用大青叶、薄荷叶、两面针等,捣烂外敷,也可用季德胜蛇药、炉甘石洗剂外敷。若有严重过敏史或严重症状的,应立即送院治疗。

医生提醒,夏秋季是蜂类活动频繁的季节,到郊外游玩或开展野外工作,最好穿长袖衣服。如果不幸遇到毒蜂袭击,记得不要奔跑,应立刻就地蹲下或原地趴下,用衣服护住身体暴露的部分,特别是头部、颈部,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容易招致更多的攻击。为了防止被蜂蜇,首先要注意预防,要远离草丛和灌木丛。发现蜂巢应绕行,不要做出过于“亲近”的表现,尤其是小孩子一定不要去捅蜂窝,发现蜂窝可联系消防员或专业人员,利用专业设备进行摘除。最好穿戴浅色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色物体在浅色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

新闻推荐

沿街商铺“租上租” 门前过道成市场

本报讯(记者吴艳虹实习生姚蓝婷)在早餐档前摆卖水果,在糖烟店前摆卖猪肉……梧州市蝶山二路至下冲路段沿街不少商铺“租上租...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