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梨园六十载 缘定一生戏剧情

西江都市报 2018-05-18 15:41 大字

提起梁超平这个名字,梧州有一定资历的粤剧爱好者都耳熟能详。从剧团打杂到剧本创作,从跑龙套演员到粤剧团团长,梁超平数十年的从艺生涯,是梧州粤剧艺人对演艺事业满怀热爱的一个缩影。

台前幕后六十年

由于父亲和哥哥在广东顺德的剧团担任主角,年幼的梁超平耳濡目染,早早对粤剧产生了兴趣。

据梁超平回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粤剧正处在繁荣时期,剧团演出往往一票难求。出身贫寒的梁超平心里想,如果能在粤剧团工作,既能免费看戏,又解决了生计,或许还有机会登台表演风光一把。怀着这种想法,16岁的梁超平随兄长来到广东“大江南”粤剧团,成为一名学徒工。

剧团生活并不如想象中惬意,作为学徒,梁超平经常要干重活;作为跑龙套演员,他空翻失手摔伤过脖子……尽管磨难重重,但闲时看着演员们排练或表演,一边模仿自学,梁超平总感觉距离自己的粤剧之梦只有一步之遥。

梁超平回忆道:“当时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剧团里像陈荣佳等老前辈都很乐于教导我们,从走台步到念白唱腔,再到武打动作,都为我们亲身示范。”前辈悉心指导,加上自身勤奋好学,为日后梁超平的表演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陈荣佳到后来梧州粤剧团的易日洪、龚平昌等前辈,他们教给梁超平的除了唱念做打的功夫外,更有一个粤剧人的艺德和执着,梁超平铭记前辈的教诲,并为之身体力行了六十多年。

1957年,广东粤剧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梧州市实践粤剧团携《双结缘》一剧来广东巡演,别开生面的表演形式在广东各地引起强烈反响,也深深震撼了年轻的梁超平。粤剧团返梧后,开始在广东招人。梁超平闻讯后兴奋不已,后经熟人介绍联系上梧州实践粤剧团的易日洪,获准收录门墙。于是,梁超平来到梧州,除日常表演外,还开始学习剧本创作。

1965年,梧州市粤剧团下属曲艺队成立,梁超平作为副队长,演出创作一肩挑。梁超平说:“当时现代戏居多,我除了在《焦裕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多部剧目中担当主角,每到一个地方演出还会就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即兴创作或改编剧本,常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也是在此期间,梁超平渐渐从台前的演员转型为幕后的编剧。

1982年,已调任梧州市文化局的梁超平受梧州粤剧团之邀,着手整理改编传统粤剧《九宝莲》,改编后的《九宝莲》在粤桂两地上演,均好评如潮。1994年和2008年,梁超平与张丽平、李建军等人先后两次改编剧本《西江龙母》。1998年,已退休的梁超平着手改编粤剧团镇山戏宝《双结缘》,在原基础上增加了小曲,丰富了唱腔。而梁超平闲时的创作,如歌颂孔繁森的《折笔悼书记》等粤曲作品,也有不少获得过自治区级、市级奖项。

数十年粤剧生涯教给梁超平一个道理: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编剧写剧本,都需要付出真情实感,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观众。

粤剧老树发新枝

近年来,由于现代娱乐方式丰富多彩,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粤剧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如何让传统戏曲保持魅力又富有创新,针对这些难题,今年82岁的梁超平思维并不僵化,他认为,传统粤剧必须善于吸收新鲜元素,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梁超平说,粤剧是兼容并蓄的,如今正经历多个方面的革新。首先在唱腔上,许多现代歌曲比如《明月千里寄相思》《四季歌》等,都能经改编后以粤剧小曲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吸引年轻观众;其次在伴奏乐器上,除了二胡、扬琴及琵琶等民族乐器外,萨克斯风等西方乐器的加入,也能给传统粤剧带来独特的韵味;还有就是题材选择上,更贴近新时代的生活,如最近梧州市粤剧团排演的由话剧改编成的粤剧《爱心驿站》,讲述了春运期间返乡“摩托大军”的故事。

但同时,梁超平也认为,粤剧在吸收新鲜元素的同时绝不能抛弃自身特色,比如粤剧传统的梆子、二簧等唱腔,都应该保留并发扬,否则会变得不伦不类。

“平时剧院但凡有粤剧上演,我都会去看,主要是去看那里的观众。虽然总的来说,还是老观众占大多数,但近两年来,我看到年轻观众越来越多,这让我们传承粤剧的信心更加坚定。”梁超平欣慰地说。

(肖旻泰 文并摄)

新闻推荐

梧州市城市防洪 应急预案宣传(8)

一、警戒水位:西江梧州河段警戒水位为18.50米。二、河东防洪堤交通闸关闸水位:当预报梧州水位达到10.60米时,关闭车渡码头交...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