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海中挖掘六堡茶文化 陈柱衡初次接触六堡茶便对之产生浓厚兴趣,他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便利,翻阅大量书刊研究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

西江都市报 2018-03-09 19:53 大字

从一个图书管理员到六堡茶高级评茶员,陈柱衡用了18年。这18年,他在图书馆的书海中凭着浓厚的兴趣致力研究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并总结出一番心得。

早春二月,尽管天气寒冷,今年68岁的陈柱衡穿得并不厚重,一件深色的毛衣,外套一件厚夹克,清瘦的他显得很精神。陈柱衡每天习惯喝六堡茶做的油茶,冬天一碗油茶下去,很驱寒。

陈柱衡说,他最初并不喝六堡茶,而是喝铁观音。直到2000年有一次去朋友的茶庄,初次接触到六堡茶,从那以后,陈柱衡便对六堡茶产生了浓厚兴趣。时任梧州市图书馆外借部主任的他开始翻阅藏书,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便利,对六堡茶的茶史、工艺制作、存储以及销售等都细细研究,并做好资料、誊抄、归类和集纳。

“受普洱茶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六堡茶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这个茶沉寂太久,因此很多学术资料不全面,不完整,市面上的书也是良莠掺杂,我想要在古书上的源头,把这个茶研究透,把一些制作工艺弄明白。”陈柱衡说。

在陈柱衡书房的书架上,几乎全是茶书以及与茶相关的杂志。他在翻阅藏书时,还会随手写下六堡茶的相关资料,或是复印相关文献资料用以保存。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只要看到有六堡茶相关的内容,他都不轻易放过,都要及时抄录下来。他手写的资料,字迹工整端正,编排有序,需要看什么内容,轻松翻阅便能找到。就连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的《广西之最》《广西风物志》等刊物,陈柱衡也能从中发现与六堡茶有关的文章。他说:“这些很多关于六堡茶的介绍,都是专业茶书上看不到的。”陈柱衡收集六堡茶资料之细心,这也使得他在阅读各种六堡茶书的时候,比别人多了一份思考。

陈柱衡喜欢看茶书,每看到有新出版的六堡茶书,他总要研究一番。一本名为《岭南佳茗六堡茶》的书,陈柱衡读后提出质疑。他认为,书中写的六堡茶制作工艺:萎凋——揉捻——堆沤,这里的“堆沤”很显然用词不当,不贴切。因为他觉得,“沤”是用水泡,六堡茶制作时如果用水泡,很难保留茶香,所以他认为书中的这道工序应该是“渥堆”,“渥”是沾湿、沾润的意思。

2007年,陈柱衡参加梧州市第一期评茶员培训班,获得了高级评茶员资格。因为对六堡茶有研究,而且有独到的见解,他相继被市内多家知名茶企聘为六堡茶顾问,由于多次奔忙于各种商业活动,无暇潜心看书。

许久,陈柱衡发觉不对劲,于是他向茶企辞去了外聘顾问的职务,决心要沉寂下来,排除外界干扰,重新回到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的研究上。陈柱衡说,六堡茶农家传统做法有很多地方还是可以改进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的理解,研究出一套新的制茶工艺,后来他用新工艺把茶叶做出来后,还获得了柳州茶商朱皓泽的认可。

陈柱衡说,六堡茶好像活化石,会随时间的变迁而变迁,不同的年份、不同的茶料,冲泡出来的色泽不同,生茶与熟茶的汤色又有所不同,因此,制作工艺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如今,他打算在如何品饮、如何存储六堡茶等方面继续研究,继续探索他未知的领域。

本报记者 王清 文并摄

新闻推荐

火车站前两公里烂尾路 垃圾遍地

梧州零距离网友提问:梧州火车站前红岭1号小区北侧一段2公里的烂尾路垃圾遍地,无人清理。好好的一条景观路,人行道两侧全是杂物,希望有关部门尽快予以清理。市政和园林管理局网络发言人答复:对梧州火车...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