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鸳江情”
在美丽的鸳鸯江畔,抚河口有一座木板浮桥,那是上世纪60年代之前,梧州城河东与河西的唯一连接纽带。
浮桥西岸码头顶的地方三角咀,那里生长着两棵数百年的大榕树,听老人们说原来是有三棵榕树的,所以叫三角咀,后来不知何故,只剩下两棵了,但习惯上还是称那里为三角咀。在大榕树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美丽的牌坊,上边刻着“山光水秀”几个秀丽大字,牌坊后边隐藏着一间小学校,我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度过了少年时代。
那时,我家先住在民主路,不久搬到五坊路熊屋巷。我在五坊小学读了两年后,我和一批同学被调到牌坊后面的小学,接着读书,校名叫“鸳江小学”。从河东到河西,每天四趟来回过木板浮桥。那时学校规定不能穿木鞋到校(当时大部分人只能买得起木鞋穿),从此,我和同学天天赤脚过木浮桥,太阳晒,脚板底常被烫起了水泡,大家都只能忍着痛,不敢哼声。在鸳江小学坚持读了三年。
如今走在牌坊到桂江一桥这段路(牌坊后面的小学校即现在的白鹤观),看着路边一棵棵茂盛葱绿的大树,就想起当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栽种小树苗的场景,而小树现今已经盘根深扎,枝繁叶茂,像天然的大伞。
不久前受小学同窗相约,去拜访我们年已八旬的班主任苏芷馨老师。她语文教得好,我后来在文科上小有成绩,也是在那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大家百感交集。
我们在苏老师家聚会,还邀请了当年同届邻班班主任高老师参加,她性格开朗,乐观,喜欢说话,和我们也能聊到一起,非常开心。大家聊起往事,还说到在1969年,大家参加了在大榕树下“铁柱码头”挖出的两根大铁柱,当时摆放在学校牌坊前石级脚边上(现已矗立在珠山博物馆前),说着说着,大家都为当时的挖掘工作献出的一份力露出了笑容。
鸳鸯江畔,有我们无尽的思念。
(卢秀容)
新闻推荐
2月22日,梧州市民或打伞或穿雨衣,在阴雨天气中来往于桂江一桥。本报记者陈凡摄本报讯(记者黄颖盈通讯员孙小龙)穿短袖过年,披棉袄上班。2月22日,记者从梧州市气象台获悉,受冷空气影响,从2月21日晚到2月22...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