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亲亲你” ——市社会福利院一个模拟家庭走访记
本报记者 邱洁玲实习生 岑怡萩
“妈妈,我要亲亲你!”一岁多的小皓雨在活动室与小朋友们玩得很投入,忽然看见门口在等候接他放学回家的妈妈林涛,立即转身飞跑过去,投到林涛的怀中。
这一幕温馨而自然,如果不是市社会福利院的负责人介绍,记者根本不会想到他们其实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
春节临近,梧州日报社党委日前组织党员义工到市社会福利院开展“爱心直通车”送温暖活动,在参观模拟家庭时巧遇这一幕,于是我们跟随林涛来到了她在福利院的“家”里。打开家门,映入眼帘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装饰墙,用插图和线条将全家人的照片点缀起来。林涛抱着小皓雨,给我们介绍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是皓雨,他来到我们家的时候只有几个月大,身体很瘦弱。那时候,如果他半夜哭闹,我和老公都要起床给他换尿片或者喂牛奶。”
“我们给皓雨起了个小名,叫太子。在我们心中,他就是我的‘太子\’。他天天晚上都和我们睡一张床上。他和爸爸也很亲,每天起床一睁眼就叫爸爸。”
照片墙的二三十张照片,每张照片都记录着这个“家庭”平凡而又幸福的日子。
“你看,这是我们全家去公园春游的照片,这是我们夏天去看鸳鸯江的照片。,孩子们可喜欢出去郊游了,这是我们家最重要的大事。”林涛说。
“老三福希、老五振龙都是先天性脑瘫,行动不便,智力发育也差。已经从富民小学毕业的老大福平和老二振强虽然身体也有残疾,但他们经过多年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能够做‘小老师\’帮助照顾弟弟了。”说起老大和老二,林涛脸上充满自豪和幸福。
两个孩子到富民小学读书,每天上学都是林涛接送。她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回来做完家务就辅导他们写作业,看着孩子们成长。但过了春节,今年2月满18岁的老大可能就要离开这个“家庭”,因为根据市社会福利院模拟家庭的规定,孩子18岁成年后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让林涛心里充满不舍。
今年12岁的老四熙熙,去年8月才来到林涛家,是比较特殊的临时成员。他以前一直跟随亲生父母生活,已经上四年级,去年发生意外摔伤了颅骨,不幸被父母遗弃。现在,熙熙已经康复了,如果能找到家人,他随时可以回家。
林涛说,她每天的生活都繁忙但又充满温情。早上8时,她分别送孩子们去福利院内的康复中心、抚育室或者特教班,然后去市场买菜、做饭,11时30分接孩子回家吃饭、午休;14时送孩子到学校,然后回来打扫卫生,给孩子们洗衣服和缝缝补补,直到17时又分别将孩子们接回家。
林涛很“溺爱”孩子,对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喜好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她说,老五振龙出生时在保温箱里待了两个月,胃功能很不好,他最喜欢吃肉碎;老四熙熙喜欢吃鱼头;‘太子\’喜欢吃番茄,但最喜欢的还是用红枣、枸杞蒸排骨的汁液拌饭……
林涛说,引导孩子们读书学习、学生活自理技能一定要细心和耐心。他们毕竟身体有些残缺,内心比较敏感,如果你骂他,他就会紧张、逆反,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哄着,呵护他们成长和自立。
“来,再亲妈妈一下。” 言谈间,林涛不时逗弄一下抱在怀里的‘太子\’,而小家伙也十分乖巧,捧起妈妈的脸就亲起来,那份亲情让人为之动容。
这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有父母承担家庭责任,兄弟们之间也充满关爱和欢乐。
事实上,林涛夫妇生育有一个儿子,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儿子读高三的时候我开始来福利院做爱心妈妈,到现在将近十年了。”讲述着家庭的故事,林涛脸上荡漾幸福的笑容,圆圆的脸很亲和。
据了解,为了让孤残儿童能够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市福利院从社会上招募了九对爱心父母,组建了九个模拟家庭,每个家庭安排有四至五个孩子。
新闻推荐
■田言据《西江都市报》报道,近日,万秀区组织万秀区城管局、梧州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万秀执法大队、万秀区打非大队等部门,对四坊井路的一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在骑楼城一带有序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期...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