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在行动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一直在路上 ——创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梧州行动”记
本报记者 曾韵
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监督抽检442批次,合格率97.3%;50家农产品企业(合作社)获得“三品”认证;666家餐饮单位完成“明厨亮灶”建设……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随着创食安城深入推进,梧州市逐步建立结实细密的食品“安全网”,给群众交出的一份食品安全“成绩单”。
自去年3月启动广西第二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以来,梧州市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探索食品安全整治的好路子,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农田到餐桌无缝对接
食品安全监管从“田间到餐桌”是一个完整过程,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四个环节,抓源头、控过程、把终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在长洲区长洲镇长地村的蔬菜生产基地内,一株株菜苗从土壤中探出了头,它们的生长备受关注,尤其是施药环节。为禁止高毒农药使用,市农业部门切断“源头”,在全市实施农药经营登记备案、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等制度,净化农资市场。创食安城期间,梧州市还针对农产品生产、屠宰加工经营等重点环节,以及农兽药残留、生猪私屠滥宰等监管难点,深入开展“清死角打窝点”和生猪屠宰监管“扫雷”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严把农畜产品源头关。
为加大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市食药监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风险分级,并建立安全信用档案,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着力构建“日常检查、监督抽检、诚信评级、约谈告诫”四位一体的监控体系。同时,通过“智慧食安”综合服务及应用大数据中心建设,促使日常监管更便捷高效、监管痕迹更多样化、监管的靶向性更强,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不仅食品生产源头需要经受考验,食品流通、终端环节的监管也丝毫不能放松。去年,梧州市对学校食堂、集体供餐等集体性食物中毒的易发环节实行重点监管,积极开展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市食药监部门对全市400多家校园食堂实行电子化监管,对2136家持证餐饮单位完成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组织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农贸市场2家、食品安全示范食品店182家,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
创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
筑起捍卫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离不开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梧州市积极探索系统、部门、周边和城乡四个联动的食品安全联动协作机制,市食安办牵头食药监、农委、公安、卫计委等部门,建立打击食品违法犯罪活动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实现管理全域覆盖。去年以来,梧州市食品安全监管频频“亮剑”,通过严管与打击相结合,保持对食品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目前已针对酒类、调味品、烧卤、鲜湿米粉、花生油小油坊、进口食品等重点领域部署开展重点专项整治。
高频次的专项行动和抽检,让各类不安全的食品经营行为无所遁形。2017年,市本级共查处违法案件52件,查封扣押物品货值金额7.92万元,涉案金额236.4万元,打掉售假窝点2个,移送司法机关案件(含线索)11件,食品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为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维护食品安全,市食药监局进一步加强“12331”投诉举报平台建设,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去年累计受理通过热线、信件、电子邮件、网络问政等渠道举报投诉751件,均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实现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工作规范化。不仅如此,梧州市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小手拉大手,食品安全进校园”、食品安全快检进市场等活动,初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营造了浓厚的创城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便是对人民群众关切的回应。今年是梧州市创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验收关键之年,社会各方须再接再厉,把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保障食品安全一直在路上。
新闻推荐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大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食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下人们对大米品种的挑选和购买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购买方式多种多样以前人们买米,会去菜市场的粮油店...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