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便捷城乡一线牵

广西日报 2018-01-24 07:08 大字

本报记者梁乾胜通讯员黎海平

春节将至,一辆满载土鸡的货车从乡村往市区驶去。驾车途经新建成的高枧桥时,邹显寅不禁哼起了歌儿,这趟车出去,又增加不少收入。

邹显寅是梧州市万秀区城东镇华堂村村民,是有名的养殖户。过去每逢汛期涨水,他的运输就受到影响,有时收入要少几千元,现在修建了高枧桥,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了。

梧州市“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建设前,村民从村里到城镇,得走一座只能过行人和摩托车的漫水小桥,每当汛期来临,暴涨的河水把村民困在村子里,产品运不出去,收购商也进不来,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实,华堂村离梧州城区不足20公里,属城乡接合部,靠近梧州至封开一级公路、梧州至信都二级公路,出门应该是方便的。

“与市区很近,但是心理距离远。”种植砂糖橘的村民李汉培说,过去村民想把农副产品运到市区,需要用摩托车载货到村口,再通过货车转运,导致耗时长,成本高,收益少。

“如今往返市区,仅需两个小时,村民纷纷称其为民心桥。”村支书吴海新自豪地说,桥虽只有4.5米长,但是450多名村民受益,如今,村里的砂糖橘、玉桂等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这座桥外运销售。

“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打通城乡“出”与“进”的“双向道”,实现了繁华都市和田园乡村的相互融合。在吴海新看来,桥不仅缩短了城乡空间距离,还拉近了城乡群众的心理距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新闻推荐

美好生活迎面来

本报记者潘登通讯员梁少欢“过去出门走个亲戚都得看天,现在欢迎你随时开车前来。”近日,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大同村天香组村民岑海奇,指着快建好的车库,笑呵呵地说。缘何不再看天出门?原来,他家门前的天...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