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找准“路子”拔“穷根”

梧州日报 2018-01-22 09:34 大字

据《梧州日报》报道,龙圩区大坡镇贫困户纪某,家里的几亩水田原先一直种植常规品种的水稻和玉米,经济效益不高。如今,他不但一举摘掉了穷帽,还有了盈余准备投入发展养殖业。这得益于龙圩区把发展富硒水稻作为富民支柱产业,引导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种植富硒水稻。

看了这条新闻,笔者不禁为之一振:在***过程中,只有帮助贫困户找准路子,才能拔除“穷根”。

目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不能再继续采用传统的扶贫模式扶贫,更何况给钱给物的“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方式也只能解一时之困,终非长久之计,要真正实现脱贫,产业扶贫就显得至关重要。

事实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产业扶贫决不能千篇一律。地域不同,产业的发展、生产方式也会有差异,就像我们不能在青藏高原发展传统农业,也不能在沿海地区发展畜牧业一样,要因地制宜,适合种什么、养什么,有什么区位优势,有什么短板缺陷等种种问题,都需要提前想明白、考虑清楚、规划妥当,决不能能削足适履。

精准施策,找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欣喜的是,龙圩区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区域土壤硒平均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的优势,引导贫困户种植富硒水稻,并给予贫困户种植富硒优质稻给予每亩400元的种子、肥料补助,并建立“政府产业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市场+农户”的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梧州市康明农业发展中心、梧州康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含硒量达标的稻谷按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这种***的策略,无疑为贫困户找到了一条“造血式”的脱贫路子,也有力地证明,只有把好脉、找准“病灶”,才能开好“药方”,药到病除。

有特色才有价值,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才能以有效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彻底实现脱贫,走向富裕。

新闻推荐

环环相扣接力奋进出实效 长洲区市级重点项目去年完成投资超20亿元

本报讯(记者梁燕如通讯员刘慧炜谢艳文)蓬塘山片区既是棚户区又是地灾易发隐患点,但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启动改造建设,长洲区创新思路向上级申请整合棚改项目剩余资金用于该项目,并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开发。...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