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会”记者观察 基础设施和城市治理仍需补短板 ——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城市建设管理

梧州日报 2018-01-12 09:54 大字

本报记者 梁萍

最近几年,梧州市城市建设步伐加速,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市整体面貌和综合服务功能仍较为薄弱和落后。如何进一步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更好地打造美丽宜居城市,是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市建设三年提升工程组织实施一批基础设施、新区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项目,完成了多条城市主干道的改造提升,西江三桥建成通车,苍海新区和红岭新区路网、景观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持续发力,市容环境整治和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加大。三年来,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2亿元。

“城市建设要从小处抓起,脏乱差、路不平、渠不通、绿化差、灯昏暗等一直以来都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问题。梧州市去年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大力推进市政和公用设施的修复、改造和提升,取得了较好效果。”市政协委员、市市政和园林管理局局长陶建军说。

不过,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市区路网存在不少“卡脖子”的“断头路”,道路扬尘和泥头车撒漏现象较为严重,城市管理执法合力仍未形成和执法成效有待提高等。当中的不少问题引起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大家还就改进有关工作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最近几年不断有政协委员提出,随着机动车辆激增,梧州市出现了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城市病”。市政协组织开展深入调研,提出意见建议,持续关注和跟进有关问题。市政协委员刘萍指出,虽然近期梧州市对新兴路、西堤路、文澜路等主要道路进行交通优化,增设了中央隔离栏、信号灯、交通岛等设施,建成多个立体停车楼,增加了不少停车泊位,但是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

经多次调研和综合部门意见后,政协委员们再次提出建议,希望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挖掘、盘活全市停车资源,鼓励沿街单位、社区开放停车场所,多渠道增加停车泊位,建设智慧停车系统。同时,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建管并重统筹破解停车难题。

梧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为,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新区建设的同时,也应做好旧城的改造提升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丰富城市建设的外延和内涵。市人大代表、万秀区区长高洁凤表示,近年来万秀区持续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和棚户区改造,帮助居民搬离危旧房,并对老旧住房进行改造提升,改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区有了新发展。

“梧州市将部署开展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提升工程,继续将棚户区和旧城改造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说。梧州市已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逐步推进骑楼城整修保护、百花冲“三总府”重建等工程,通过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贴合实际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促进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增加校园活动 普及足球运动 ——“中超教父”郎效农建言梧州足球发展

本报记者曾韵通讯员钟楚昭1月6日,受较强冷空气侵袭,梧州开始降雨降温,但在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内,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U17锦标赛最后一轮小组赛依旧如常进行。寒风冷雨中,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赛事巡视员郎...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