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他们受冻挨饿 ” ——市救助管理站“寒冬送温暖”夜巡行动见闻
本报记者 罗银妮
受强冷空气影响,连日来梧州市低温阴雨,平均气温已降至个位数。睡在桥下、路边的流浪、乞讨人员牵动着救助工作者的心。寒潮来袭,为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能够顺利度过寒冬,市救助站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1月8日晚,记者跟随救助工作者开展夜间巡查,走街串巷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有个老婆婆已经在桥下露宿两个多月了,我们每次来劝她回救助站避寒暂住,但她不愿意。”救助站副站长徐小恒告诉记者。此时,救助工作者正在西江桥汊河桥下轻声唤醒老婆婆,劝其跟队回救助站安顿,但其表现抗拒,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话。苦劝无果,工作人员只好将饼干、八宝粥、方便面等食品放在老人身旁。
据救助人员介绍,去年11月底,该老婆婆拾荒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由交警送去就医,次日自己便出院了。救助人员巡查时发现老婆婆脸部青肿,再度将其送医治疗,但第二天她又执意出院。此后,老婆婆成了他们的重点关切对象,每次巡查都会问问老人有没有吃饱穿暖。
“对于拾荒流浪者来说,桥底、涵洞、街边屋檐等都是能挡雨的栖身之所,我们要重点巡查。”救助人员介绍。果不其然,一名男子栖居在不远处。该处四面透风,男子将头蒙在被子里,身下是一床破烂的棉絮,各种瓶瓶罐罐横七竖八地堆在地上,旁边还放着一床救助站此前送来的棉被。多番劝说,该男子始终没有回话,本着“自愿救助”的原则,工作人员只好留下棉衣裤和食品。“天气这么冷,总不能让他们受冻挨饿。”徐小恒说。
雨越下越大,在桂东医院附近,一名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流浪男子拄着木棍来回踱步。“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儿?外面雨这么大,跟我们回救助站吧。”救助人员劝导男子,但他始终默不作声,眼神中带着警惕,身体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见状,救助人员赶紧递上棉衣、棉裤和饼干、泡面等,男子接过物品,不等救助人员再次劝说,转身便消失在夜色中。救助人员说,下次巡到附近将多留意该男子的身体状况,不让他受冻挨饿。
据统计,从去年11月开展“寒冬送温暖”行动至今,市救助管理站劝导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45人次,发放棉被204床、御寒衣物530套、鞋子462双,以及矿泉水、八宝粥、方便面、饼干等物资一批。徐小恒介绍,春节愈发临近,他们计划携带市康复医院的医生一道,加大街面救助力度,看见一个救助一个,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然过冬。
新闻推荐
住宅区周边建公厕不合理? 市环卫处:经综合考虑在新兴三路增设两座移动公厕,不会影响周边环境
本报讯(记者纪荣兰)近日,有市民致电本报反映,长洲区新湖二路37号广航新苑大门右侧人行道增设了一座移动公厕。该名市民认为,公厕作为便民设施应设在人流量大、地方宽敞的公共场所,而在密集住宅区周边设...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