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鸡首壶的出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梧州的社会状况以及当时的瓷器制作的水准 鸡首壶,古人崇拜鸡文化的体现
青瓷鸡首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梧州富民坊粮仓库基建工地出土。 (图片来自梧州市博物馆)
本报记者 黄颖盈
鸡作为传统十二生肖之一,谐音“吉”,有着吉祥的寓意。在梧州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就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与鸡有关——青瓷鸡首壶。该鸡首壶不但反映出了当时梧州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还承载记录着当时先进的制瓷工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瓷器。
这件鸡首壶高22.8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22.8厘米,底径15厘米。其呈盘形口,细颈,圆腹,平底,整体造型古拙而不失生动。肩部一侧雕塑呈凸起的鸡头形流,鸡冠、鸡喙清晰可见,相对一侧则饰以似鸡尾的曲柄,柄连于肩、口之间,另外两侧各饰一桥形系。鸡首壶色泽饱满、材质结实,壶身里外施釉,釉色为青釉。
据《梧州市志》记述,这件鸡首壶1958年在市富民坊粮仓与“永嘉六年任申宜子保孙”铭文墓砖在同一墓葬出土,其造型、釉色、工艺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因为“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所以有文物工作者据此推定该器物属西晋(266年~316年)时期。
不过,梧州市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成员李光亮提出了个人看法,认为该鸡首壶年代为东晋(317年~420年)晚期至南朝的刘宋(420年~479年)时期更为合理。他认为,从制作工艺上来看,鸡首壶最初是由三国时期的直口罐,结合东汉以来的堆塑工艺而制作的,后受到盘口器的影响,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器形;从地域上看,鸡首壶最早出现于三国末期的江浙地区,到西晋末、东晋初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各地区,再到东晋时期广布南方各地区。在南朝中后期,鸡首壶的生产和使用区域又由南方转移到黄河流域,继而南方罕见。至隋唐,鸡首壶逐渐走向衰败并消失。梧州地区地处南方,因此这件鸡首壶应属东晋晚期至南朝的刘宋时期。
李光亮介绍,如果市民想要了解这件文物的故事,还要从它的名称“鸡首壶”说起。鸡首壶俗称鸡头壶、天鸡壶,还有“罂”之称,1972年就有一件从南京一座东晋墓出土的鸡首壶,上面刻写着铭文“罂主姓黄名齐之”。鸡首壶的出现,与古代传统民俗崇拜鸡的文化有关。古代人们认为鸡是吉祥鸟、有阳刚之气,可以禳灾除凶。因此,鸡的形象被融入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比如,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出土了外形像鸡的陶器,距今4000多年的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鸡、鸡型壶。在汉晋墓葬中,陶瓷鸡塑、鸡舍也大量出现。
鸡首壶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实用器——明器(古代随葬器物)——实用器”三个阶段,在发展演变中逐渐增强实用性。关于它的用途,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该器物作酒器所用,也有学者认为是作茶具所用。而在墓葬中的鸡首壶,则是以鸡的吉祥、生命、阳刚、辟邪寓意,随葬于墓中,以求逝者安息。
李光亮分析认为,鸡首壶的荣衰原因与社会背景的变化有密切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动乱、大融合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劳动人民将鸡的形象寓于日常生活器具之中,创造了鸡首壶,充分表达了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到了唐代,百姓生活安定,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颠沛流离,人们那种寄情于物的思想逐渐消退,转而享受当下物质生活,追求精神娱乐,鸡首壶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不过,鸡首壶“流”倾倒液体的功能并未随之消失,而是被唐代的注子所延续。这是因为,唐代社会高度发展,饮酒、饮茶之风盛行,使得酒具、茶具的需求量大增,商业的繁荣也促使器物的造型由繁到简。注子的直口短“流”,较鸡头“流”复杂的制作工艺要简单得多,降低了生产成本。青瓷鸡首壶在梧州的出土,真实表现、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梧州人的生活情况与精神寄托,也客观记录了那个时期梧州地区瓷器制作工艺的水准与进化过程。
新闻推荐
季节性流感高发患者增多 市区多所中小学发现病例部分班级先后停课
本报讯(记者陈晓雯通讯员刘捷韦晓燕邓淑冰)从11月中下旬开始,季节性流感进入高发期。记者从市内多所医院了解到,近两周到医院治疗感冒的患儿增多。市疾控部门提醒,市民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冬季保暖,多开窗...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