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949年以前梧州有船运货到香港”

西江都市报 2017-11-24 15:34 大字

讲述人:伍慎隆(84岁,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现居香港)

我从小在梧州长大,1949年以前,梧州已经有船到香港,这些船的船务由私人公司代理。当时几乎每天都有船去广州和香港,那些船既运客又运货,全部停在沙街对出河边的码头。每天早上,轮船公司雇的“行街”会扛着一块写有船期和船名的木牌,一边打着摇铃一边沿街走动。有货要运去广东或香港的商家,听见铃声就会出来看船期,有合适的就到码头洽谈。轮船公司会在岸边摆一张桌子,安排一个“司理”坐在那里为商家登记,这些“司理”都是船务公司的业务员。拿到登记单的商家就可以凭单找苦力搬货上船。一般到了下午,那些轮船都会装满货起航出发,然后走上一两天时间就能够到达广州、香港了。

我17岁时去船上当学徒。梧州解放不久,很快就成立了梧州航运局,我又到航运局的内河船队工作,在贵港、桂平一带开船。

1958年,我被安排到港澳船队工作,船队有职工八九百人。以前,船从梧州开到香港往往要40多个小时,如果用拖头带动木驳船运输牲畜,天气热的话,很容易导致牲畜发瘟死亡。为了提高航行速度,1966年,梧州航运局通过国家外贸部从日本订购了三艘新船,叫做“桂海号”,分别为“桂海151”“桂海152”“桂海153”,专门走港澳线。这些船每只载重100多吨,马力达600匹,丰水期18个小时就可以走完梧州到香港的水路。当时,广东航运局也有三艘类似的机动船,叫做“粤海号”,不过它们只有300匹马力。“粤海号”也不像“桂海号”那样在每艘船上配备一个机械吊臂,那种吊臂能够直接将货物吊装上船。1968年左右,我到“桂海152”当轮机长,随船经常到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才被调回岸上做行政工作。

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梧州出口的货物有了海关监管,六堡茶装船的地点就转移到下关对开河面。因为海关和外贸大厦都在附近,对开的河面就被划为“海关禁区”,许多跑港澳的货轮都要停靠在“禁区”里面装卸货和接受海关检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为港澳船队的货轮吨位都比较大,很难停靠码头,基本是停在河中心离岸较近的位置,运货的盘艇(一种小木船)装了货物以后,就划过去靠上货轮,然后把货物拉上货轮。货轮卸货的方式也是一样,先把货物卸到盘艇上,再拉到岸边装卸。往往一艘货轮要开往香港,就会有十几只盘艇从菠萝仓、大南仓、旺甫仓等货仓将货品载运过来,这些盘艇每只都能装10多吨货。当时如果有船准备从梧州出发去香港,又有六堡茶要随船运输的话,梧州茶厂就会派一只小盘艇装上茶叶,划到桂东医院对开的河面,进入“海关禁区”,靠上停在里面的货船,然后盘艇上的船工和货船上的船员就一起把茶叶拉上货船装好。在装船的时候,还会有海关人员在旁边把关,主要是检查在装卸的时候有没有夹带违禁品。

20世纪80年代以后,港澳船队的船越来越多,吨位越来越大,航运局还换了一批钢制散货船走港澳线。这些船的船舱很大很深,运的货物要分区域装入舱内。后来,连一些原先走内河的船也加入走港澳线。最高峰时,梧州到港澳这条航线上有一两百条船。到了1993年左右,梧州建好了李家庄码头,直接使用集装箱装卸货物,“盘艇时代”就结束了。

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梧州六堡茶的大批量整体出口业务很少,大都是零零散散地用船运去香港,每批都是一二十吨,早期有时用“花尾渡”都可以运输了。

1979年,桂江船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代理了整个广西在香港的船务,还负责广西公务人员到香港的接待工作。1980年,我被派到桂江公司工作。我刚刚到公司的时候,公司大楼就在香港西环的码头边上,当时整个西环到上环的海边全是木板搭建的小码头和栈桥。据我粗略估算,一路排过去有一百多个码头。桂江码头就建在桂江公司大楼前面,以前叫做明生码头,那里一带的码头又叫做三角嘴码头,里面有很多苦力。广西来的船全部停靠在桂江码头,船一靠上码头,等在一边的苦力马上涌上前抢着帮拉货。

20世纪90年代以后,九龙的葵冲码头建起来了,西环和上环的码头就搬了过去,原来的木码头和栈桥全部被拆掉,三角嘴码头也被改建成现在的港澳码头。

新闻推荐

机电产品外贸出口拉动力渐强 今年1至10月份统计占全市出口总值近四成

本报讯(记者曾燕通讯员黎小兵)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10月梧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4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38.7%。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总值达到9.28亿元,同比增长7.2%,成为拉动外贸出口增长的有力支撑...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