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群众撑起法律“保护伞” ——梧州市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梧州日报 2017-11-15 09:04 大字

本报记者 杨苑君通讯员 韦金雨 韦诗姬

日前,156名职工在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顺利领到被拖欠的工资、解决了社保问题,涉案总额达到200万余元。这是梧州市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梧州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社区、满足各领域各层次需求、体现公平正义价值追求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援助案件逐年增长的同时,办案质量也不断提高。目前,梧州市已经形成“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近三年,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395件,帮助7465位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5815.73万元。

定点连线法律援助“零距离”

今年初,市司法局投资200多万元整合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公证处、市法律援助中心搬迁至市区中心临街新址,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同时,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把建立便民接待场所(接待窗口)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和联系广大困难群体的重要平台,加大对法律援助“窗口”建设的投入,按照“临街、落地”的要求,建设一批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接待窗口。目前,全市已有5个机构全部临街建立了法律援助便民接待场所,为残疾人设置了“无障碍通道”,较好地解决了“门难找” “门难进”的问题。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梧州市大力规范“窗口”服务行为,工作制度、申请条件、范围、申请程序等上墙,简化法律援助申请、审批手续,根据不同情况为受援人开通绿色通道。还提供“售后”服务,建立法律援助监督管理小组,从案件受理到受援人回访等环节,对案件进行跟踪,确保服务质量。

在巩固便民服务点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梧州市在市、县两级均开通了“12348”法律援助热线电话,并在提高解答咨询质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全市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窗口,在信访、残联、梧州学院等部门和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以及全市23个律师事务所、62个司法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托村委(社区)建立了914个法律援助联络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市城乡的法律援助网络。法律援助工作站(点)的全面铺开,让法律援助成为群众“出门可见,需要就在身边”实实在在的法律保护伞。

援调结合创新服务方式

今年7月21日早上,湖南的外来务工人员小菲因丈夫在工作中身亡与聘请A公司就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到梧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援助,并当场得到受理。承办律师与受援人见面,全面了解案情,准确掌握了该案的全部信息,细致地计算赔偿项目和款项。随后,承办律师和小菲及其家属一起到A公司,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历经4小时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由A公司一次性赔偿小菲及其家属99万元。22日10点,双方签订《和解协议书》,小菲及其家属如数拿到赔偿款,受援人及A单位对此调解结果非常满意。

这是梧州市在法律援助实践中援调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取得成功的实例之一。梧州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大胆尝试在法律援助案件中引入调解方式,坚持“案结、事了、人和”的六字方针,做到援调结合。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主动和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以及住建委和用人单位联系,深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大非诉调解、诉讼调解力度,降低成本,快速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积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三年来,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通过和解、调解结案的案件614件。

新闻推荐

郊游赏花海

11月11日,一些市民来到思良江景区赏花海。近日,位于万秀区夏郢镇思良江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占地面积800多亩的花香乐园,鲜花竞相开放,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欣赏、游览。据悉,该景区的开发单位为了让游客更...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