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从何而来?

雅安日报 2020-08-01 08:14 大字

董存荣/文

“雅安”的前身是“雅州”。

“雅州”是隋朝统一中国后,重新建州置县时设置的“州”一级行政单位。从隋朝建置“雅州”,唐、宋、元、明,直到清代结束,都称“雅州”。

“雅安”作为县名,是清代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建置州治附邑“雅安县”时才有的。

但是,“雅州”的名称却是从“雅安”而来。“雅安”作为一个地名,在建制“雅州”之前就存在了。

建制历史

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剑南道》记载:

“雅州,卢山。下都督府。开元户六千五百八十九。乡二十二。元和户一千四百五十二。乡二十四。”

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郡,即严道县也。李膺记曰:“自晋永嘉崩离,李雄窃据,此地荒废,将二十纪,夷獠居之。”后魏废帝二年置蒙山郡于此,隋开皇十三年置蒙山县并镇,仁寿四年罢镇,改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为名。大业三年,以雅州为临邛郡,武德元年复为雅州。

《元和郡县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现存最早的古代总地志,宰相李吉甫撰修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具有史志的权威性。

“因州境雅安山为名”,是目前能够找到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雅州”来历的明确记载。

那么,是不是说“雅州”这片地方是从隋朝才开始有建制的?

当然不是。

“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单位是在隋朝,在此之前各朝代,基本沿袭的是秦汉以来的“郡县”建制。但是,汉代开始建十三州,“州”为监察单位,长官称“刺史”,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级行政单位,长官为“州牧”。

雅安市境内最早的建制,是隶属“蜀郡”的“严道县”和“青衣县”,相比“雅州”要早一千余年。

早在秦惠文王之时,秦取巴蜀之后不久即置“蜀郡”。“蜀郡”首任太守为张若,但最著名的是公元前285左右任职的李冰,那时候现在的雅安市就已纳入秦国“蜀郡”的范围。秦之“蜀郡”所置县中,已有“严道县”。

汉武帝时期,现在的雅安市所辖范围内,完整建制严道、青衣、徙县、牦牛四县,直到西晋末年,中间虽然有调整,比如东汉建“沈黎郡”“汉嘉郡”,或分或析,但是大的格局一直保持了四五百年。

西晋末年(公元304)发生一件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叫“引僚入蜀”,即当时在巴蜀地区由氐族建立的“成汉”政权李寿引“僚人”入蜀,青衣江流域全境为“僚人”所据,自秦汉以来的农业文明被毁灭殆尽,原有的置县也灰飞烟灭,直到南北朝的西魏才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建制,中间空白地带两百多年。

“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隶属“北朝”,北朝(386-581)共有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阶段。

其中的西魏(535-556)于废帝二年(553年)恢复原“徙阳”旧县建制,但县名改为“始阳”,县治今雨城区多营镇;在蒙阳镇建“蒙山县”,并且在两县之上建制“蒙山郡”,在今邛崃市牟礼镇置“邛州”,“蒙山郡”隶属邛州。

这样,雅安境内重新恢复被僚乱荒芜两百多年的行政建制。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始阳县为“蒙山县”,原蒙山县改为“名山县”。改了名称仍然还是两个县,原来的“严道”“青衣”“牦牛”等地依然没有恢复。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置卢山兵镇,开始平定僚乱,次年(603年)置“卢山县”。由于建制逐渐恢复,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最后一年),在“邛州”辖地析置“雅州”和“登州”。“雅州”下辖名山、蒙山、卢山三县,州治蒙山县(一说今多营)。“登州”在今冕宁县,所辖主要是安宁河流域。

以上是隋朝之前雅安市境内建制沿革的一个大体轮廓以及雅州建制的历史背景。

至此,“雅州”之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因山而名

《元和郡县志》说“因州境雅安山为名”,为什么是“雅州”而不是“雅安州”呢?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除行政区中的“郡”一级,将施行了四百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二级制,隋朝的“州”都是单字,所以取“雅安山”之“雅”为州名。

《隋书·地理志》在“临邛郡”条目下有这样的内容:“旧置雅州。统县九(严道、名山、蒙山、卢山、依政、临邛、蒱溪、沈黎、汉源。作者注。),户二万三千三百四十八。”其下三言两语简要记载了九县的兴废等情况。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将“州”一级又改为“郡”,从此过去几百年上下不同级别的政区名,变而为同一级别的不同时期的名称,沿袭至后代不改。《隋书地理志》载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没有“雅州”,原雅州各县都在“临邛郡”之下。

但是不久就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撤销各郡,重置州县,“雅州”名称得以恢复,此后一直沿袭到清末。

关于“雅州”这个名称的缘由,《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的“地理志”均未提及,直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宰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才有雅州“因境内雅安山为名”的说法。

但是,雅安山是哪座山,《元和郡县志》没有载明。

“雅安山”究竟是哪座山?

北宋出现的地理类著作如《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等都未涉及。直到南宋,两部大部头的地理志书《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中才出现了关于“雅安山”的记载。所记的“雅安山”是一座小山,之所以“因之为名”,并不是因为山有多么著名,而是由于它跟“州”靠得近,山下就是州治、州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山与城融为一体。

《舆地纪胜》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地理总志,200卷,王象之编撰,成书于南宋理宗嘉定、宝庆间(1208-1227)。《舆地纪胜·卷一百四十七》“雅安山”:“州治旧在其上。以有瘴,皇祐景德间徙治山下”。

《方舆胜览》是南宋时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全书共七十卷,成书时间同为理宗时期。《方舆胜览·卷五十五》“雅州”之下若干条目中,有两条与此有关。

其一是“事要”中说:

“郡名。雅安风俗,地多岚瘴。《图经》:州治旧在雅安山上。大中祥符年间,国子博士博士何昌言为守,以云云闻于朝,徙之山麓”。

其二是“雅安山”条目“郡以此山名。”

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在记载“雅州”时沿袭了《方舆胜览》中大中祥符年间何昌言“徙之山麓”的观点,并且阐述道:

“本志云:州治后雅安山又名月心山,山形如月,象心字。州治左点,所治右点,文庙居中,皆倚山也。”

由此可见,“雅安山”就是后来的月心山,今日之苍坪山。

清乾隆《雅州府志》沿用此说:“雅安山,在治后,山脉由黎雅而来,昔因以名州,今以名县。一名月心山……”

民国《雅安县志》“雅安山”条目:

“在治南。寰宇记……方舆胜览……雅州因此山名。旧志:在县后,山脉由黎雅而来,一名月心山。”

由此可见,“雅安山”就是雅安老城区背后的“苍坪山”。

安居之地

那么,“雅安山”的“雅安”又作何解?

虽然史无原载,但是文字本身包含有效信息。不过这种信息属于以文求义的合理推测。

《说文解字》“雅,楚乌也。一名鸒(yù),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牙声”。

楚乌,乌属,是“乌”的一种,栖息于灌木林的一种飞禽。

不同地域称呼有别。古时候它还有另外两个名字,一个是“鸒(yù)”。《说文解字》:“卑居也。一名鸦乌。小而多群,腹下白。”《尔雅·释鸟》:“鸒斯鹎鶋。”郭璞注:“鸦鸟也,小而多羣,腹下白。江东亦呼为鹎乌。”

还有词典解释:“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

至于“安”,本义是女子居于房中,与本义最接近的引申义便是“安居”“安家”。

由此,“雅安山”应该是众多雅乌安居栖息之山。

当然,就常理而言,栖息此山的肯定不止雅乌一类,“雅安山”应当是以雅乌为代表的各种雀鸟呼朋引伴、筑巢安居、群飞欢聚之地,一个鸟类的家园。

关于“雅安”名称的由来,还有多种说法。

其一是“雅乌”说。雅安老一辈的文化人中有人撰文直接指明,“雅安”“雅州”之“雅”源于“雅乌”。

其二是“离堆”说。考证“雅”与古“灕”同音,因为李冰开凿“离堆”而得名。这个观点主要来自北宋《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认为“汉源县有離崖,即蜀守李冰所凿。離,即为古雅字,州以此为名”。此说“離堆”年代与隋朝“雅州”年代距离较远,且传说成分大,可取程度偏低。

其三是“五头牦牛”说。近年较为流行的任乃强先生“五头牦牛”以及由此衍生的“牦牛尾巴”说等,认为“雅”字源于羌语“五头牦牛”发音。任乃强先生在《雅安八县地名考释》中认为,“雅安”之名乃是羌语“五条牦牛”之意。其意是历史上曾有羌人首领率众御敌,战至最后弹尽粮绝,在此地仅仅以“五头牦牛”为食。后人为了纪念其英勇行为,遂以“五头牦牛”命名此地,发音为“雅安”。任乃强先生是大家,考释“五头牦牛”有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抗击僚人占据的历史过程。但是学术不是定论,作“一说”较为合适。

不同的说法,也有可资借鉴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丰富“雅安”的历史文化。

新闻推荐

一线疫情防控的“隐形卫士” 记梧州市勤廉榜样、蒙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温绘椿

温绘椿(左一)在作疫情防控培训。他,曾担任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在群众的心里,他是对贫困户最好的好人;在同事的眼中,他是做每一项...

蒙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