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中学成地下党活动中心(下) 广西地下党“两条线”并肩战斗(五)
←龙城中学师生参加镇国政工队。一九四五年九月合影。←李骥介绍校史长廊浮雕。↑龙城中学的“校歌墙”。
“龙中是我们的母校,龙中是新教育的园地,一九三五年,龙中诞生在柳江之滨,经过无数苦难,都始终勇往直前……”2019年6月18日,寻访组在龙城中学采访,当我们来到主教学楼下的通道时,学校党总支书记李骥突然提高嗓门,用激昂的声音朗诵了这么一段刻在墙壁上的话。
墙壁是龙城中学的“校歌墙”,这段话正出自校歌歌词。毕路褴褛,信念不弃。李骥介绍,校歌由同是地下党员和音乐家的舒模、吉联抗在抗战期间共同创作。其中那句“经过无数苦难,都始终勇往直前”的歌词,成为学校一路艰辛、流血和牺牲的真实写照,哪怕在柳州沦陷的危亡时刻,学校师生不惧生死,毅然投身杀敌前线,为柳州抗战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校歌传唱至今已70余年,每当歌声响起,总让人心潮澎湃,动容泪目……
1师生扛枪打日寇
如前文所述,舒模、吉联抗是在1940年初随四战区长官司令部迁到柳州的,随后开展了大量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在民间产生较大影响。正是在此期间,龙城中学请两人创作了学校的校歌。1944年柳州沦陷前夕,舒模带领演剧宣传队奉命撤离;正在柳州中学任教的吉联抗则根据左洪涛的指示撤往柳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而龙城中学也决定撤往罗城龙岸。
当时,龙城中学已开办高中部,学校引进了张镇道(1912生,广西蒙山县新圩人。曾在桂林三中、广西大学、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就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奉党组织之命到龙城中学任训导主任。解放战争期间,在粤桂湘边纵队工作,1948年9月中弹牺牲)、王粹新(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后回到广西活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撤走后到三江县国民中学任教,1941年至1947年在龙城中学任教)、卢波(龙城中学教务处干事)等地下党员,各种抗日救亡运动非常活跃。1944年11月初,学校初中部学生随家长疏散,高中部的学生则跟随学校迁到罗城龙岸开展游击战争。
在张镇道和王粹新的协助下,高中部学生70多人带着学校20多支长短枪顺利到达龙岸。师生们借住何家祠堂当作校舍,然后在当地招收了几十个新生,学生人数增加到100余人。李骥介绍,据学生们后来回忆,在龙岸的学习条件很艰苦,砖头木板搭成课桌,泥巴地上放凳子,桐油松脂当电灯;吃的是糙米、玉米和青菜,十天半月才有点肉吃。由于祠堂狭小,学校还不得不把一些体弱的教职工和家属疏散到附近村庄居住。尽管如此,大家的学习情绪饱满,课余时间的军事训练非常认真,老师还在附近搞些副业生产,坚持开办农民文化夜校,向群众作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柳州、融县沦陷后,龙岸告急。为了保护师生的安全,学校决定暂时停课,留下高年级的学生和教职工组成龙城中学抗日游击队。由张镇道当队长,王粹新当分队长,每天都进行军事训练。此时,最后一批从柳州撤离的老校长高天骥(当时由陈如平担任校长)带着几个人,扛着两挺机关枪、两支步枪和一批子弹赶来支援。
没多久,陈如平出任柳城县长,利用这个机会,张镇道担任柳城县民团副司令,王粹新成为司令部情报机构负责人。后来,他们与中共桂林文化支部取得联系,便共同加入了镇国政工队。就这样,龙城中学一批师生也参加了抗日武装队伍。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深入开展抗日宣传,同时英勇作战,多次参加袭敌行动。
不幸的是,1945年5月,已跟随张镇道到柳城县政府河东办事处工作的卢波,在配合桂林师范抗日工作队到古仁村搞宣传时,突然遭到日寇包围。为了掩护桂林师范师生撤退,卢波独自一人用步枪与日寇交战,直到最后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2再次在废墟中站起来
1945年6月29日,日本烧毁柳州城后撤走。龙城中学的师生返回柳州,只见柳州几乎成了废墟,龙城中学的校舍也遭烧毁,到处是断壁颓垣,瓦砾蒿草遍地,里面还躺着人尸白骨。重建工作无从下手,但学校董事会将此千斤重担又交给高天骥,并任命他接任校长。
经历家园沦陷,高天骥看到处处都是日寇烧杀蹂躏的悲惨情景,激起了对日寇和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当局的深切仇恨。他站在废墟上,难以抑制内心悲愤的情绪,立即作诗一首:“暴雨初晴流未清,沉霄突破已黎明,触目颓垣燕堂(以廖磊名号燕农为礼堂名)毁,蔓地绿蒿红楼(八角楼)倾,浩浩荡荡柳江水,切切凄凄游子情,国币百千值几许,师生无价共济心。”
高天骥再次带领全校师生和部分自动返校的校友开始重建。大家铲草除荆,清理瓦砾,填平弹坑,刷墙涂壁,修葺校舍,用断砖和木板代替课桌凳,用旧木料做宿舍床铺。经过努力,学校终于在废墟中恢复开学上课,但办学没有任何经费,国民党当局忙着准备发动内战,对此也根本不理会。高天骥意识到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高天骥在学校开展了募捐运动,师生校友慷慨解囊;他还用个人房产作抵押,与商人合伙承包了省政府采购的电杆木材,将赚得的钱买了1500根木头,解决重建校舍及课桌椅和宿舍用材问题,保证了8个班在教学和生活上的需要,学校因此得到快速恢复发展。
学校环境发生最大变化是在1947年春,龙城中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高天骥带领全校师生大搞劳动建校,捡砖头、挑河沙、搬木料、打三合土球场。学校很快变了样,礼堂、教室、宿舍都恢复一新。这背后,高天骥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甚至差点献出生命。
李骥介绍,学校的投入增加,刚好遇上国民党当局大打内战,滥印钞票,通货膨胀剧烈,钞票贬值,以前几角钱一斤的米涨到几万元一斤。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学校投标承包了柳江浮桥的经营管理工作,希望获得一些盈余补充学校经费。刚开始,学校派生产处主任、地下党员周季康去管理,但后来周季康的政治身份被中统特务发觉,他紧急撤离柳州。管理浮桥的工作只好由高天骥暂时代理。一次,柳江洪水暴发,大批木材从上游漂流而下,为了抢救浮桥,高天骥亲自到浮桥上指挥抢险。谁知道,汹涌的洪水将浮桥冲断成几节,高天骥等人连同破船被洪水冲走,他们在洪水中漂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船被冲到武宣峡口时才脱险。
“每当唱到校歌中那句‘经过无数苦难’的歌词,这些艰难的画面便会一幅幅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正如歌词下半句‘都始终勇往直前’说的那样,这些苦难反而激励着师生们奋勇前行,也促使高天骥向中国共产党大胆地‘勇往直前’。”李骥说。
3难忘的一堂社会课
龙城中学重建后,高天骥在办学思想上有了更明显而坚定的转变,他招揽了不少地下党进步教师,当时全校30多个教职工中,地下党员达11人。地下党教师不计名利、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全心全意地为教育事业努力工作,高天骥非常乐意接受他们的主张。
高天骥之前当过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柳江分团部负责人,他却接受地下党员建议,拒绝带人参加全市青年反共大会,还拒绝国民党和三青团在龙城中学发展组织和党团登记;他支持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当柳州城到处贴满反共标语时,龙城中学却贴的是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壁报;他还出资帮助王粹新等老师开办了进步书店,供同学们学习,备受欢迎。当时,高天骥还不是共产党人,但他明确表示:“通过柳州沦陷,谁爱国、谁卖国,谁进步、谁反动,我心里有数。”
在教学质量上,地下党教师的到来使教职工素质明显提升,龙城中学在柳州的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得冠、亚军。1946年,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为4所私立中学颁发教学成绩优良奖状,龙城中学雄踞榜首,龙城中学和高天骥的声誉传遍全省,广西各地的优秀老师和学生都慕名而来。他们中有学生周民震、周民霖、刘明文、陶溢、陶渲、潘瑞才及在1946年9月作为插班生入校的贺智华,等等。他们中还包括带着组织任务来的地下党员老师梁华新。梁华新与陈光接上组织关系后,中共柳州特别支部在龙城中学悄悄建立起来,柳州特支以龙城中学为活动中心,领导“广东线”在柳州的地下工作。
在地下党老师的引导下,进步思想在学校广泛传播,帮助年轻学生们走上光明道路。这个时候,地下党老师上了一节特殊的社会课,让大家记忆一生。学生刘明文撰文记录了这堂课的经过:那是1946年春,广西发生了大饥荒,警察局掩埋队队员经常抬着饿死的人到乱坟岗埋葬,班上有同学因无米下锅,晕倒在课堂。周民震同学看见酒家骑楼下饿死的乞丐,激动地在壁报上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残酷的社会现实引发同学们的叩问:抗战胜利了,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
过了几天,陈光、梁华新、方宏誉等老师带领150多名学生,到饥荒最严重的鸡喇村“春游”,同学们目睹悲惨的现实:田野里一点庄稼也没有,很多饥民在茅草坡挖茅根和山薯;为了打内战,武装士兵则忙着抓壮丁,救济粮也被充作军粮,饥民们在乡公所垂死挣扎。“春游”活动深深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他们从此开始明白阶级、剥削、压迫、革命的道理。贺智华更是在周记中奋笔疾书:希望来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彻底荡涤旧世界……后来,包括贺智华在内的20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同学们的思想在觉醒,然而当时年幼的他们并没有完全料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冷血残暴——一个充斥着监视、恐吓和迫害的黑暗社会正向他们裹挟而来。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去年收入同比增长近七成 蒙山县找准路子紧盯目标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本报讯(记者梁燕如通讯员唐兰帮)近来,蒙山县黄村镇林秀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戴着口罩、手套,忙着采摘、烘干...
蒙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