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梧州日报 2018-04-06 09:09 大字

从蒙山县新圩镇走出去的韦杰三,被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赞誉为“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被朱自清在《悼韦杰三君》中反复称赞为“一个可爱的人”,他是清华大学第一个为民主革命牺牲的爱国知识分子——

韦杰三(1903~1926年)出生于梧州蒙山县新圩乡(今新圩镇)猫耳塘的一个壮族农民家庭里。1921年转入东南大学就读,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英文系,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25年秋,他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学习。1926年3月18日,在“三一八”惨案中,韦杰三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下,年仅23岁。

才华出类拔萃

立志“读书救国”

韦刚今年28岁,是韦杰三的侄孙,年轻的他只在祖辈的回忆中听闻过韦杰三的事迹。“韦杰三自小就聪明好学,学习能力在家族同辈的孩子中尤为拔尖。”正如韦刚所说,在众多后人忆述韦杰三的文章中,都说韦杰三自幼就聪明,并热爱读书,当村子里的孩子还沉醉在玩泥巴的乐趣中时,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不幸岁余失母,亏得祖母和姐姐的提携,才不致零丁孤苦。”韦杰三自幼母亲就去世了,他从小被祖母和姐姐养大。在他的自传中,他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时,贫苦他很少提及,更多的是放肆玩耍以及求学的情景。8岁时,他被祖父送进了村子里的私塾读书,开始了求学之路,从私塾转到新圩初等小学再到升入县立高小,这一路不断求学的经历,让他学到了不少知识,思想也慢慢变得成熟起来,这也使得他对读书异常执著。

当时,韦杰三的家族人口达几百人,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高水平的教育,这一度让韦杰三感到遗憾。他在自传中感慨地写道“因此族人的生活程度很低,甚至没有正式职业的,越发没有本事送子弟去求学了。”韦杰三知道,只有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他们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他认真好学,在县立高小毕业后,因为想继续研究国文,他又跑到古排村去读国文专馆,后来原想继续升学的,但因为家庭经济关系,他不得不暂到县里的第四区第二民国小学担任初小教员。但他立志升学深造,并没有因暂时的穷困而弃学,而是一边工作一边想方设法学习。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在1917年秋天,14岁的韦杰三考入了梧州道立师范学校就读。

韦杰三虽然生长在山村里,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被禁锢,在高小就读期间他就阅读了《少年》、《学生》等进步刊物。从这些刊物上,让这位十多岁的少年学子受到了极大的思想冲击,也正是这个时候,民主革命思想开始在心中萌芽。

韦杰三年少思想就与众不同,尤为厌恶传统恶俗。他在梧州道立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曾想过毕业后回乡办一间“不许早婚和盲婚的男女模范学校”。1918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他回家自学,随后在家里度过了尤为难过的一年。这一年,兄长叫他搞畜牧业和种果树,祖父母又要安排他走当官的路子,但是一心想走出去学习更多知识,看更广阔世界的他抵住压力拒绝了。

1920年春,韦杰三考入了广州培英中学。此时,正好处在伟大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和抵制外国列强的爱国运动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涨的学生运动热潮中,韦杰三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不仅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同时也积极从事社会工作,相继担任了校刊编辑、学生自治会干事等职。

“韦杰三才华横溢,他在小学的时候就露出了与众不同的创作热情。”韦刚表示,韦杰三的写作才能尤为出色,曾先后在《培英杂志》、《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独刊》等刊物上发表了诗文,而且一生中共发表了两百多篇、数十万字的作品。“韦杰三年纪轻轻就立下了宏大志向,‘要读书救国\’,他的作品都是富有理想、奋发向上,向“恶社会”挑战的。”

1921年夏天,韦杰三先后来到东南大学附中、吴淞中国公学读书。在这些日子里,他不停地刊发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他还回到家乡做了10多天的通俗演讲,积极宣扬新思想,鼓励家乡有志青年外出求学。1923年,他又回到家乡蒙山县立中学任教,期间他和进步教师一起开设“源生和”书店,出售《向导》、《新青年》、《学生杂志》等进步书刊,坚持传播科学民主新思想。同时,他还发动县城各校师生,上街宣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和妇女解放等思想。

游行中枪牺牲

长眠圆明园内

韦杰三曾在《答小友》一诗中,表示自己“原(愿,编者注)做那冰天雪地中的阳光”和“更阑人静里的秋月”,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被寒威侵袭”、“寂寞孤苦”的人们。而他,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所言。

1924年秋天,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眼看着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韦杰三怀揣着“读书救国”的宏愿,一路奔波来到上海,投奔到进步力量较强的上海大学学习。这一次,韦杰三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和众多同学一起,课余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上海各校掀起了反帝爱国斗争高潮。“这段时间,韦杰三与上海大学的同学们奔波于上海的大街小巷进行讲演,发动群众对死难者进行募捐。”梧州学院副教授、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毛廷贵说,韦杰三还通宵疾笔写文章发表在上海的进步报刊上,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表达对工人运动的呐喊和支援。同时,他还创作出许多诗歌,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绪,上海学生会成立时,他积极加入学联组织,与工商界联合会人士一起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北京的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招收新制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韦杰三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清华学校大学部第一级新生。在清华读书期间,韦杰三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救国赴汤蹈火。他平日沉默寡言,刻苦学习,但一谈起国事却滔滔不绝,慷慨激昂,不仅敢于抨击社会,也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他对著名文学家、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朱自清的学问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尤为钦慕,曾到朱自清教授的住处请教,朱教授称赞他“年纪虽小,做人却是有骨干的”。

1926年3月18日,在共产党人李大钊、赵世炎、陈为人、陈毅等人领导下,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并在会后举行游行示威。为了救国救民,清华大学的同学统一参加了游行抗议。

“当时,韦杰三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带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严正驳复最后通牒\’等反帝口号,还边走边散发传单。”毛廷贵介绍说,当游行示威队伍到达狮子胡同的时候,段祺瑞政府的卫队向手无寸铁的爱国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打伤众多爱国志士。“韦杰三腹部连中四弹,当即倒在血泊中,随后虽被同学们救出送往协和医院,但在3月21日凌晨,这位爱国志士因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了,年仅23岁。”

韦杰三牺牲后,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并纷纷在《清华周刊》、《清华年刊》上发文悼念这位清华英烈。如今,这位“可爱的人”与“三一八”诸烈士一同长眠于圆明园内。而清华大学为纪念韦杰三烈士,特意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一根大理石断柱,树立在“水木清华”北山之阴的校河畔,这就是著名的“三一八断碑”,碑上镌刻着韦杰三临终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要强起来呀!”

韦杰三的牺牲,也让家乡人民为之悲痛。“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让更多的后人知道韦杰三烈士的事迹和精神,蒙山县雕塑了一座韦杰三塑像,曾安放在蒙山中学校园内。”蒙山中学校长植继成表示,如今这座雕塑虽然不放在校内了,但师生对韦杰三的事迹耳熟能详,一直激励着后人。

新闻推荐

天气晴好施工忙

3月20日,在蒙山县蒙山镇北楼村龙头桥防洪堤项目工地,施工人员正在浇筑混凝土。据了解,龙头桥防洪堤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规划建设一条高2.5米、宽1.5米、长3500米的防洪堤。施工方有关负责人介绍,计划...

蒙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蒙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