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米粉的美丽乡愁
磨米粉用的石磨。 ( 古建辉提供)
古建辉
“吃好米在思委,吃米粉在井底”,这句话真实反映了人们对井底米粉品牌的高度评价。原产于梧州莲花山井底村(现正礼村)的井底米粉,为何能赢得市场的普遍认可,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井底米粉奥秘到底在哪里?
上世纪初,井底村古氏族人,便开始手工加工米粉并创建了井底米粉品牌,古广林的“广记”米粉远销到香港,井底米粉由此赢得人们的好口碑。
井底米粉有着独特的工艺流程。第一歩配料,磨米浆前一天晚上用大铁锅煮好米饭、淘洗好大米,根据经验将煮好的米饭、淘洗好的大米,按比例调配好放入水缸内搅拌均匀。配料中米饭多大米少,磨出的米浆黏性大,加工出来的米粉久煮不烂;米饭少大米多,加工出来的米粉不耐煮易烂。
第二步磨米浆,人们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磨米浆,磨米浆时一招一式,动作要到位,双脚前后站成弓字步,双手抓紧丁字形曲棍,利用杠杆省力原理,用力向前推动上磨盘,利用惯性往后拉回上磨盘,推磨拉磨,循环往复,形成有节奏的圆周运动,乳白色的米浆从上下磨盘间汩汩流出,像琼浆玉液一般缓缓流入大水缸,石磨发出的“吱吱”声就像一首快乐的劳动号子。
第三步蒸粉,直径约60公分的簸箕放在大铁锅的沸水上,用水瓢将适量米浆倒入簸箕内快速刮刷,让米浆厚薄均匀,盖好木板盖蒸3分钟左右。要保持米粉韧性,蒸的时间就不能太长,待米粉的香气溢出,掀开木板盖拿起簸箕,用竹片沿簸箕边框将蒸熟的米粉划圈,再将簸箕反转过来,一张圆形米粉就完整地滑落到篾笪上,篾笪放满三张湿米粉后便要放到空旷地的竹架上晾晒,而为保证湿米粉有充足时间晾晒,必须在上午10时前完成蒸粉流程。晾晒在空地上的一张张湿米粉宛如天上朵朵白云。
第四步切粉丝,下午4时前将晒干的米粉收回来,在大铁锅约6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加少量花生油,干米粉在热的油水中快速浸泡变软,然后将泡软的每张圆形米粉折叠成长方形放入铡刀槽内,掌握好速度、力度,铡切出的粉丝粗细均匀、层次分明,铡切好的粉丝一行行放到篾笪上再晾干。
第五步捆扎粉丝,将晾干的粉丝慢慢卷起来,然后用竹篾丝捆扎成精致美观的圆形小扎,再将小扎粉丝捆扎成五斤、十斤规格的米粉,构成了圆圆的同心圆。经过人们一天的辛勤劳作,完成五道加工工序,井底米粉就造出来了。
为支持国家外贸创汇,完成外贸出口任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村初级合作社组建了米粉加工厂,专门生产井底米粉供应外贸出口。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后,农村集体经济时期,井底米粉加工工艺从手工到半机械化,经历了电动机磨米浆、电动机切粉等技术革新过程,减轻了劳动强度,扩大了生产规模,不断满足外贸出口的需求。井底米粉厂加工的湿米粉负责供应莲花山工厂的职工食堂,而干米粉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需要提前交纳定金才能按先后次序订购。农村集体经济时期是井底米粉产业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给人们留下抹之不去的美好印象。
井底米粉在加工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纯天然的大米作为原材料,没有任何食品添加剂,捆扎的材料也是使用竹篾丝,加工工艺不断进行革新,彰显了井底村古氏族人秉承绿色环保、精益求精、诚信经营、崇尚品质的理念。
井底米粉闻名遐迩,吸引岑溪三堡等地的人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井底村古氏族人敞开胸怀,毫无保留传授米粉加工工艺技术,让井底米粉工艺得到传承推广。
井底米粉,凝聚了井底村古氏族人精益求精、崇尚品质、诚信经营、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井底米粉,你是一道美丽的乡愁,烙印在人们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新闻推荐
扎扎实实干起来 干干净净迎新春 岑溪市持续开展城乡清洁大扫除活动掠影
岑溪市委书记罗伟雄在东山公园挥锄清除路边杂草。岑溪市长吴伟华在岑溪市文体中心开展大扫除活动。大家齐动手,努力实现房...
岑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岑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