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伏案终不悔

梧州日报 2019-11-08 06:42 大字

吴家宁采写有关倪华成老师的稿件先后被30多家媒体刊登。

吴家宁

那年,在读师范时,心血来潮之时信笔涂鸦了一篇散文投给一家刊物,料不到很快就以铅字排出了。从此,我无可救药地迷上了写稿。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岑溪市波塘镇一所小学任教,紧张单调乏闷的教学生活和少得可怜的薪水,没有消磨我对写稿的热衷,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写稿带来的愉悦伴着我度过山村一个个美丽的夜晚。

随着我的稿件的不断见诸报刊,有许多人即使不认识我,也记住了我的名字,也不知不觉被封上了“土记者”的称号,可不管怎样,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写作水平,我常常在改完作业备完课后挑灯夜战,刻苦钻研新闻业务知识,经常利用假日时间深入群众中走访调查,挖掘“猛料”。

2008年春季学期期末的一天,我被派到岑溪市波塘镇杨亦小学监考,监考之余偶然从该校老师聊天中得知该校的倪华成老师31年如一日,不畏严寒酷暑、风吹雨打,义务撑竹排护送学生过河上学,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我顿时来了兴趣,马上采访倪华成并于当日写了大约不到800字的稿件发给《广西日报》,隔天就被采用报道。

我利用周末时间多次到杨亦小学找倪华成聊天,还坐上他护送学生的摇摇晃晃竹排体验等等,从中挖到更多的细节之后,我再重新整理并写就一篇通讯稿投给《梧州日报》“社会写实”版。

这篇新闻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关注。除了相关职能部门筹资4万元,打造一艘铁质渡船替代竹排由倪华成担任船夫护送学生过河外,在后来的几年里,关于倪华成的报道先后被《中国教工》《南国早报》《广西工人报》等国内不少于30家媒体刊登。同时,稿件见报后,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众多媒体纷纷派出记者予以报道。而憨厚老实的倪华成也由此声名远扬,被广州助学基金会授予“八桂优秀乡村教师”的称号,入选由光明日报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100名“最美乡村教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017年2月,当我得知了倪华成月底就退休了,本该将可以安度晚年的他却打算未来5年时间内会继续担负起护送孩子上学回家的重任后。我觉得这又是一个新闻亮点,于是便写了一篇报道,以《摆渡四十载 送学生上学》为题在《梧州日报》刊登了,报道再次引起了新华社关注,当年2月27日至28日,新华社广西分社采访团一行到达现场详细采录倪华成护送学生上下学和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寻访他的同事和学生,多角度还原一名乡村教师的真实风采。从3月1日起,新华社陆续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出了倪华成感人事迹的深度专题报道,新华每日电讯、新快报等国内几十家纸媒以及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广西新闻网等超过百家门户网站予以转载。紧接着,11月,他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次采访也成为了我难忘的记忆。

近年来,我所采写的新闻稿经常被《光明日报》《广西日报》《党风廉政教材》《当代广西》《广西工人报》《梧州日报》等各级党报党刊采用,至今已经发表了3000多篇稿,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广西日报》《梧州日报》等媒体的优秀通讯员。许多人见了我就叫我“吴记者”,听了感觉心头暖暖的。尽管这个“记者”依然是“土”的,但心里也感到很满足,因为这是我的梦想啊,总算没有白做。

新闻推荐

“五个活动”绽放文明花 岑溪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描绘新景象

“请稍慢,让小学生先走过街道,小车再通行,大家都安全……”10月25日傍晚,在岑溪市第二小学路口,岑溪市委宣传部的党员以志愿者...

岑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岑溪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