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石材业更应走绿色发展之路 访岑溪石材工业协会会长梁永明

西江都市报 2019-09-28 06:16 大字

记者 陈素雅

定时巡走花岗岩矿场、荒料生产厂和废石处理线,并及时在网上了解行业动态,寻找新商机,这是广西岑溪市石材工业协会会长梁永明每天的“工作内容”。作为岑溪市最早一批“退城进园”的花岗岩生产商之一,梁永明从花岗岩产业下游经销商“逆袭”发展成为上游生产商,见证了花岗岩行业的嬗变。

1.开采花岗岩技术数一流

2019年6月下旬,梁永明带记者来到岑溪糯垌新塘三兴开发区。这里一边是使用雷管爆破开采矿石的旧址,仍然需要安排10多名工人、监管人员定期对矿床爆破,使矿石分离山体后,工人对其进行切割采料,留下深达数十米的废炕;另一边是操作“开山锯”的工人们在新的开采平台对矿石进行整体切割、检验、移除,除了不断发出轰鸣的机器,矿场里难以再看到其他多余的人员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岑溪花岗岩“横空出世”。作为天然石材,其色彩鲜艳,可以达到色泽、规格高度一致,适用于室内外装饰。而高质密度所带来的耐热稳定性,使花岗岩不会因为外界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作为建材的使用寿命可以百年为计算单位。又因超强的抗腐蚀性和几乎可以被忽略的物理渗透性,花岗岩被广泛应用在储备化学腐蚀品容器制作上。但是,面对这种世上最坚硬的天然石材,岑溪花岗岩采矿行业初期采用的炸药爆破、手工开采的小打小闹,远远无法满足呈几何倍数增长的国际建材市场需求。

后来,岑溪花岗岩第一批矿山开采自动生产设备从意大利贝纳迪公司引进回来。这种花岗岩荒料年生产量达到5000立方米、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线,原是为硬度略低、成分不同的大理石生产而设计的,并不能完全满足花岗岩生产的需求。为此,生产商专门聘请了几名意大利工程师来到岑溪,花了整整一年负责调试和教导设备的使用方法。

“随着中国天然石材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今最适用的花岗岩石矿山开采设备早已全面国产化。我们的开采方式也由爆破式转向了机械切割式整体开采,矿场将盖在矿石之上的浮土和非矿岩层剥去后,再建成采矿平台。”梁永明表示,工人们驾驶特别设计的切割车“开山锯”,可以直接在开采平台切割开采出规格一致的荒料,检验合格后,再以绳锯把重达数十吨的荒料吊上货车,运到附近的厂房继续加工。通过这样的自动化开采,花岗石成材率由原来的25%左右提高到60%左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上来了,日产量比原来增加了50%,人工成本减少了30%。”

如今,岑溪花岗岩开采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福建等地的采矿设备生产商甚至安排技术人员到岑溪长期对接生产第一线,确保最新的技术能够应用在岩石开采上。

2.石材下脚料变成“香饽饽”

作为“花岗岩之乡”, 岑溪市有着超过30年的规模化开采加工历史,产生的花岗岩废料很多。以前由于这些花岗岩废料利用率极低,只能是找地方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如果说技术革新是花岗岩产业的“制胜之策”,那么绿色发展之路则是它的“生存之道”。

岑溪糯垌镇海杰石场是当地最早开采花岗石的矿场之一。如今除了运送花岗岩荒料和板材的车队外,每天还有30多辆大货车在石场和藤县赤水港码头之间往来,将花岗岩废料转装上货船再运往海南省。这些花岗岩废料粉碎后可以生产出不同规格的石米和石粉。其中,石米既是优质的建筑和装饰材料,也可用作高档陶瓷的生产原材料,而石粉压制成石饼后可用于植树造林。如今,岑溪市正在通过把石材废料和陶瓷产业相结合的模式,推动花岗岩产业的绿色循环再利用。

梁永明介绍,矿场开采出的每一块花岗岩荒料都重达数十吨。荒料必须达到整体色彩一致,内无裂缝才能进入下一步生产环节。在以前成材率仅有20%的年代,爆破生产造成的边角料和开采不适用的废料,因没有足够的处理技术,数十年来一直是拉到山沟进行填埋处理。开采技术革新后,花岗岩废料得以综合利用起来。梁永明说:“石材协会组织大家到广东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学习,发现当地开发了新技术,把石场废料粉碎后用作环保墙砖的生产,于是把这个产业引进到了岑溪。” 如今,岑溪花岗岩石场废料的利用率达到70%左右,预计五年后,岑溪市就可以把此前积存下来的花岗岩废料全部消化掉。

梁永明还表示,岑溪市石材协会鼓励各个生产企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实践中通过创新提高石材生产效益,通过技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更新设备进行规范化生产,注重厂区分层和废水废渣的处理利用,加大力度培养技术工人,强化产品创新等。“石材行业只有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搭建致富桥梁 推动乡村振兴 梧州市各界群众喜迎农民丰收节

本报讯(记者陈可夫通讯员程家玲)金秋九月,瓜果飘香。9月23日是农历秋分,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迈步在乡野村屯,处处...

岑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岑溪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