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以身殉国 缅怀革命先烈 ③

梧州日报 2018-04-13 09:53 大字

陈济桓在岑溪的故居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图片由陈纪崑提供)陈浩林经常翻阅有关父亲陈济桓的书籍资料,他希望父亲的爱国精神能够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全淦枚 摄

1944年,在桂林保卫战中,众多革命志士英勇牺牲,其中有一位就是来自岑溪的铁血战将陈济桓。这位北伐中威震敌胆的名将,为中华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

本报记者 全淦枚

陈济桓(1892年~1944年)出生于岑溪市筋竹镇的一个贫困农户中,自幼文武双全,17岁报名参军,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1944年11月在桂林抗日保卫中殉职,时任国民革命军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官,终年51岁。

1945年6月,其被追晋为陆军中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陈济桓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文武双全,投笔从戎

“父亲是一个铁血忠魂的英雄。”陈浩林是陈济桓的儿子,如今虽已年近80岁,记忆力渐退,但对父亲陈济桓的大大小小事迹,这位老人家却从来没有遗忘过。在他的心里,父亲永远都是自己的榜样、骄傲。

1892年,中国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陈济桓就在这一年出生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给年幼的陈济桓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逐渐产生忧国忧民的抱负。

“父亲自幼刻苦好学,能吃苦,而且头脑灵活,不仅学文也学武。”陈浩林回忆称,陈济桓幼年进入蒙馆学习,成绩优异,学习文化之余,他还跟随一批流浪到筋竹的武师学习武术,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虽然家贫,但是父亲小小年纪就努力学本领,充满正义感。”

文武双全的陈济桓,17岁的时候投笔从戎。那一年,陈济桓因帮助一名路人打抱不平,伤了当地的恶少而来到苍梧县,本想找一份工作帮补家计,却看到桂林学兵营的招兵广告,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报名参军。当时,陈济桓个子不高,身材单薄,他报名写登记资料时,负责招兵的军官对他的体格并不满意,但是一心想当兵的他并没有胆怯,反而是大声地对质疑他的军官说:“你别看我矮小,我会武功,你可以找一个兵跟我过招。”军官一听立即就叫来一个高大的兵来跟他比试,谁知道不过几招,陈济桓就赢了,军官大喜,马上叫他登记。此后,陈济桓便进入了桂林学兵营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校期间,陈济桓勤学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各门科目成绩优秀,很快就得到了教官的赏识。“父亲在军校实习后,就被派回梧州。因为在校期间,他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回到梧州后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立志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反动统治而奋斗,救民于苦难中。”陈浩林表示,他小时候家住在梧州市大中路,那栋房子正是父亲陈济桓回到梧州后买的,而旁边正好有一家客栈是岑溪老乡开办,当时老板很赞赏父亲的革命思想,专门准备了一间房间给同盟会作为联络点。“有一天,父亲和同盟会成员正在客栈开会,却遭到了围攻,当众人提议强攻的时候,父亲却冷静地反驳,他认为势单力薄的成员强攻并没有胜算,当他看见店里有一桶桐油时,马上想到了可以点燃桐油制造火灾乘乱跑出去的妙计,最后大家利用这个方法果然成功地逃脱了。”

陈济桓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等民主革命战争。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枪声震撼了整个神州大地,各地义兵纷纷响应,陈济桓加入国民革命军,和众多民主革命志士一起参加推翻清朝政府的斗争。1926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新桂系李宗仁等部队接受广东国民政府改编,组成国民革命军第七军,能力出色的陈济桓担任了第一独立团团长,率领部队在桂林训练。同年12月,他前往武汉参加北伐战争。在攻打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梁园战役和龙潭战役中,陈济桓率领99名敢死队员,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著功勋。1929年,年仅37岁的陈济桓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少将参军兼汉口禁烟局局长。

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再到少将,陈济桓在军队里快速地成长起来,但是不管职位是什么,他内心最牵挂的还是处于苦难之中的同胞。

心系前线,请命杀敌

1933年,在南宁举行的军事演习中,陈济桓由于坐骑受惊坠地造成右腿骨折重伤,并留下残疾,不得不离开前线。这段时间,他进入了中央军校高级班深造。在桂系军阀1936年发动的“六一”反蒋运动中,李宗仁、白崇禧提升他为中将参军,命他率军防守桂林,后任第五路军中将高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西部队大部分北上抗日,第五路军撤销,成立“广西绥靖主任公署”。陈济桓因足残并未北上参战,他为此感到非常遗憾。同年,他以陆军中将衔调往桃花山金矿(现东南金矿)兼任“广西绥靖公署第二矿区”主任。上任后,陈济桓快速组织人手奔赴矿区,并亲自带领下属翻山越岭寻找矿脉,认真抓好金矿生产,积极支援前线抗战。

虽然矿区在他的带领下建设得不错,但是,这位铁血战将始终认为,一个将军就应该战斗在抗战的最前线。“当时我父亲虽然不能亲自挥刀杀敌,但他时刻都关注着前线的战况。”陈浩林说,身在矿区心系前线,为了了解战争局势,陈济桓在办公室里挂起全国抗战态势图,并用标记标明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常常坚定地对大家说:“日寇再凶也灭亡不了中国,只要中华民族的同胞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一定能战胜日寇,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陈济桓很喜欢写毛笔字,他平常经常会练字。身在矿区的那段时间,他闲暇时最喜欢模仿岳飞的字迹书写“还我河山”,以寄托一腔的爱国热情。在内心强烈的上阵杀敌愿望驱使下,他三番五次请命,请求上级调派他上前线。

铁血忠魂,护卫桂林

1944年,日寇进犯桂林。大战在即,桂林防守司令部严阵以待。“当时为保卫八桂大地、保卫家乡父老,以桂军为主的中国守军在桂林组织了防御,祖父不顾伤残的身体,临危请缨到桂林前线,担任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参与作战。”孙子陈纪崑将陈济桓的有关资料都妥善保存,他感叹地表示,当时陈济桓认为能为国家和民族效命的时候到了,十分兴奋,毅然整装出发,北上就职杀敌去了。

那一年,陈济桓上阵前与家人离别的情景深深印刻在了陈浩林的心里。当时才几岁的他,看着临别时父亲与母亲惜别,也看着父亲跟乡亲们说:“我很荣幸可以上前线,感谢乡亲们多年来的照顾,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胜利的!”

这次上前线,陈济桓早已经做好了要与桂林共存亡的思想准备。他在一封家书上写道:“吾无以报国,唯五尺身躯耳,桂林存我存,桂林失守我亦亡。吾意已决,不成功便成仁。”他还叮嘱怀孕的妻子,不管生下来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他守城胜利,就取名“可卫”,如果桂林失守,他战死,便叫“可伟”,前者意为桂林可以保卫,后者则表示人虽战死,但是精神伟大。

桂林保卫战从当年10月28日开始,战斗十分激烈,陈济桓率领桂林守军,在敌我悬殊的对峙中,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同年11月10日,陈济桓在突围至城西猴山时,遇敌封锁。经多次战斗后他早已身负重伤,但他不愿成为累赘,更不愿被俘受辱,便在自己的名片背后写下遗书“职口臂受伤,不能脱离战场,决定自杀成仁,以免受辱。”并盖上鲜血指模,令警卫将遗书交给上级。他对属下军官作出了从军几十年来最后的一道命令:“不必顾及我,立即全体撤退。”随后便拔枪自杀,壮烈殉国,为中华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

陈浩林与父亲陈济桓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年,还是在他最懵懂的幼年时代,但是这并没影响陈济桓在他心中的伟大形象。从小到大,他都牢记父亲的教诲,努力学习、工作。多年来,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忆述陈济桓,希望父亲的爱国精神能够得到传扬。

陈纪崑出生于1984年,这一年正是陈济桓光荣殉国40周年,也是在这一年陈济桓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为了永远地纪念他,陈浩林为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纪崑”。“我爸希望我永远记住自己有这样一位光荣的祖父,并继承他的遗志,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陈纪崑说。

新闻推荐

品岑溪“三宝”真味

有朋友常说,岑溪“三宝”可以撑起一桌酒席,想想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岑溪“三宝”,说的是岑溪三黄鸡、豆腐酿和苦麦菜,有荤有素,可谓丰富,从“无鸡不成宴”和荤素搭配的角度来看,用岑溪“三宝”摆一桌小型...

岑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岑溪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